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11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竹”,是中国文学中描绘的重要题材,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咏竹赋竹,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文学佳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将竹作为描绘对象的歌谣,《弹歌》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咏竹作品,“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歌谣虽然歌颂的是弹弓的制作过程,但是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并以歌谣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开始发展,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咏竹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盛行,崇尚自然风光、游山玩水成为主要话题,竹林成为自由洒脱的文人们聚会、游玩的好去处。竹的“高风亮节”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成为人们抒发情感、宣泄自我的寄托,因此,咏竹、赋竹开始盛行。唐宋时期的咏竹文学达到鼎盛,许多著名文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皆有咏竹的佳作,并流传至今。这些作品,有描写竹清新秀丽的自然之美的,也有赞扬竹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的。我们从中可发现生态美学的主要内涵体现在这些咏竹诗歌中,其中有直接赞美竹的外形、颜色、声音等自然之美的;也有将竹与我们生活相关联,赞扬其作为生产生活工具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将竹拟人化,歌颂其高尚品格,借以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抒发自身的情感与理想。这些都体现了生态美中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达到了相通与融合,是我们几千年以来都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与愿望。咏竹诗中所体现的竹之美,不仅可以使作者和欣赏者直观地感受到清新自然的优美画面,也具有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效果。

  (四)丹青绘画形态“竹”

  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生态美学展现的重要样态。在三国、两晋时期,就曾有人将竹作为绘画题材。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画竹艺术逐渐发展,尤其是唐代,竹开始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第一个专门画竹的画家便是中唐时期的肖悦,曾做《十五竿图》赠与诗人白居易。宋元时期,墨竹盛行,出现了以北宋文同为首的“湖州竹派”,其中文同被称为墨竹画的鼻祖。诗人苏轼也是画竹的大师,他继承并发展了文同的“胸有成竹”理论,被后世许多墨竹画家所推崇。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构思独特、独具匠心,竹枝或直或斜,枝叶摇曳飘逸,画面充满张力。到了元代,绘画题材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大多以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梅兰松石为对象,竹画也成为文人们表达心声的最佳手段,借竹来抒情寄兴。明清之后,画竹的技巧和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以竹为绘画题材的优秀作品大量出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清代郑板桥。郑板桥画竹,不仅仅注重竹的自然形象的真与美,更赋予了竹更深层次的涵义,借竹言志的画竹方式是其竹画的最大特点。郑板桥画竹层次分明,泼墨有浓有淡,极富立体感,并且在每一幅画上都题诗,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不但使得竹画意义更加鲜明,而且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借竹抒情的情怀。郑板桥曾作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幅画中的竹就不仅仅是竹自然属性的再现,结合画中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明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画竹以表达自己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情感。通过上述可以发现,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具有灵性的生命力,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竹是要展现其自然的状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画家们通过对竹的认真观察,将竹在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自然形态展现在画作中,就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竹”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格、思想和社会的态度,很多画家将竹拟人化,通过画竹表达自己心中的志向与情操,借助竹所具有的虚心、坚韧、高雅等品格来抒发对社会的期盼、对自身的鞭策,是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生态美的表现。

  三“、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竹”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儒家的“至善至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竹”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将“竹”文化中传统生态智慧予以发掘,对于重新认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