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竹”文化体现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理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而这与中国“竹”文化是相同的。儒学的真谛在于“仁”和“礼”的统一,人在行动和思想上都要受到道德的约束,道德规范是人与社会最重要的桥梁。孔子主张的“仁礼”思想与人们所赋予“竹”的精神意义具有共通之处。竹的精神象征也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感悟与思考,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的道德秩序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竹”文化的价值在于给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也可以认为儒家思想是“竹”文化的启蒙与基础,而“竹”文化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的发展与延续。儒家思想中历来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自然山水寄托人的仁德智慧。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通达情理,反应敏捷且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流动的水一样,这样的人更加快乐;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又沉着冷静,心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这样的人也更加长寿。这里的“知者”和“仁者”指的是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具备了“知”和“仁”的品质,就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用山水来类比仁和智,他认为万物的品性是相等的,因此花草山水常用作比喻君子的德行。山代表着可靠、稳固的形象,而水则象征柔和、锋利的性格,有智有仁的人就具备了山和水的特质,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儒学中“克己复礼”的主张强调伦理道德上的人格修养是需要不断磨炼与提升自身修养才能达到的境界。孔子喜爱游山玩水,亲近自然,他认为这样可以让人心胸更加开阔,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从而获得像大自然一样的道德品性。“竹”的形象正直、虚心,正是“德”的代表。历代文人咏竹、画竹,也是以竹喻身,用竹来赞扬那些清高正直的形象。孔子的著作中还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一说,以射箭比赛来说明谦让的道理。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争,即使在比赛中,也要相互礼让,友好比赛,这便是君子之争。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真正的君子应具有谦逊的品质,行为庄重,团结和睦。而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默默无闻的形象,它坦诚无私、不炫耀、不奢求,远离城市喧嚣,潇洒自然,正是孔子主张的谦逊礼让的君子形象。中国“竹”文化还蕴含了庞大的教化力量,继承发展了儒家的德育思想。孔子开创了“比德”的诗性教育,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来比喻刚正不阿的人。郑板桥一生热衷于画竹咏竹,重视以竹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郑板桥在《篱竹》中写道:“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做篱笆,求人不如求己。”他赞扬了竹子坚强独立的品格,并以竹来勉励自己。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把对竹的情感升华到对百姓的关怀,从风吹竹叶的声音联想到百姓疾苦,体现出他体贴为民的为官之道。竹对人有着特殊的教化作用,它的教育方式体现在审美上,人们通过对竹文化的欣赏与了解,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与升华。

  (二)“竹”文化蕴含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审美境界

  首先,道家提出了万物平等的思想。在《老子》第25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天地之间的法则,人要以天地、自然为依归。《庄子齐物论》中也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第42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与自然都来源于“道”,因此,人与自然应是平等统一的。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进一步提到:“天地万物,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天地万物不仅是平等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在庄子的心中,“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才是真正具有“德”的世界,“德”就可以看成“道”,而真正的君子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的人。在中国“竹”文化中,“竹”一直被人们当成符合“道”标准的谦谦君子,与人是平等的。《晋书王徽之传》中讲了王徽之爱竹的故事: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有好竹,王徽之想要观赏,便坐上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歌唱了很久,主人正在清扫庭院便请他坐下,王徽之回头不理。他刚刚想要离开,主人关上门强留他,徽之只好留下赏竹,尽兴才离开。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令人种竹,有人问他原因,他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这则故事正是苏轼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由来。从此“,君子”便成了竹的别名。宋代黄庭坚的《和师厚栽竹》:“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清代丘逢甲的《题画诗二首》:“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郑板桥的《竹石》:“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蒲松龄的《竹里》:“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很多诗词都用“君”来称呼竹,说明在诗人眼中,“竹”不单单是一个作为描绘对象的自然景物,而是已成为人的形象,与人平等地存在,这与老庄思想中天地万物平等共存的思想相吻合。另外,中国“竹”文化中“竹”被赋予了“无为”“不争”“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等特征,“竹”象征着归隐避世、与世无争的清高形象,淡泊名利、虚静恬淡正是“竹”所代表的典型的人格品质。竹子谦虚、高洁、淡泊名利、不问世俗的品性正体现了老庄的“返璞归真”思想,归隐避世、不问世事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心境,也是古今文人雅士们所追随的崇高理想与志向。魏晋时期人称“竹林七贤”的七位名士,也主张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他们常在竹林中饮酒、颂歌,与竹林融为一体,借竹的清高虚淡净化自己,勇于打破世俗、逃脱世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虚伪,展现自身的清新脱俗之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