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陌生化和文学翻译论文

本文共计30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陌生化和文学翻译论文

一、陌生化简介

陌生化和文学翻译论文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陌生化理论,是将人们大脑中对事物的常规认识进行改变,克服人们对事物的审美疲劳感,拖长审美时间,获得新的体验,从新的角度去熟悉大脑中定型了的事物,将事物陌生化。在西方,该理论有深远的影响,在延长人们审美欣赏的过程的同时,能带来人们对美的新的感知。该理论也影响到文学翻译界。

  《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山什科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著作,书中指出:文学区别于非文学之处在于它的文学性,而用来表现文学性的最有效手段是将文学作品陌生化:把人们熟悉的事物变成反常于人们的常规思维理解,延长人们审美欣赏的过程,从而获取对作品的全新的、脱俗的理解。

二、文学陌生化翻译的研究现状

  “信”“达”“雅”以及“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文学作品中特殊的文学形式,如某些特殊的能指—符号的语音形式的翻译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著名翻译家刘必庆指出:模仿和改写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模仿首先是建立在原语的基础上,译者采用与原作品相似的形式进行模仿,进而达到和原作类似的文学效果。类比式翻译是用选取两种相似的语言,用一种语言的用法、功能来表现另一种语言。

  众所周知,中西方国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组织规律,但两种语言具有共性,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间相似多异化少,这就造成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汉语语言很灵活,如汉语—词汇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同样某种意义也可以山多种方式来表达。词汇的各种组合形成不同的意思,同时,词组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句子。所以,汉语的灵活性使原作中陌生化重现成为可能,也为原作中陌生化手法重现提出了可能性。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翻译中陌生化理论已经运用于许多实例中。

三、陌生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1.语音层面

  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类比式翻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经常被译者采纳,在头韵、押韵、重肴、半谐音方面尽力模仿原文的韵式,达到与原文类似的音韵效果,体现原文的音律美。如::"The wind blew , the foam flew".译文:“风儿不断吹,浪花不绝吃。”“blew”“flew”这两次的使用构成押韵,“吹”和“吃”在音律上也很相似,这种翻译手法模仿了原文尾韵的特点,这种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强,这种翻译手法保留了原诗美的音律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2.词汇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新词的出现经常会增加翻译的难度,这些词在词典里查不到,但被原文作者使用,主要是来表达原文作者在某时某地某种独特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翻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推测原作者的目的,这样就延长了翻译过程和读者的审美情趣,产生陌生美感。类比式翻译策略可以用来翻译这类词汇,也就是直接模仿原文的词汇特点来翻译,陌生化在此过程中得以再现。口语入诗,既有深度,也有难度。陌生化使得语言难度加大,故意设置语言阻碍。Joyce在诗歌中为了增添陌生化的美感,许多新词被他创作出来,如: “of the vast iriadiation everywhere all soaring allaround about the all, the endlessness.”该诗中“endlessness"的使用别具一格,这个词后被加了两个“ness",增加了单词“endlessness"的长度,这样造成一种别致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山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译文中,译者使用类比式翻译策略,翻译成“无穷无尽无尽无尽……”意为绵绵无绝期,翻译模仿了原词的形式,并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功能效果。

  3.修辞层面

  修辞是文学作品常用的点缀,用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如::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Analogy(类比)、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Pun(双关语),Euphemism(委婉语)等。翻译时译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后,其次要考虑译文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如:"Meet one's Waterloo.”译为“遭遇失败”,"Never teach fish to swim .”译为“不要班门弄斧”,这样的翻译太直接了,没有新奇、陌生的感觉。如果模仿原文的形式,使用类比式翻译策略译为:“遭遇滑铁卢”与“不要教鱼儿游泳”,这样读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延长读者的感知时间,从而对作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