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15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节律是运动在时空中的结构表现,包括事物和信息在运动中的力度、气势、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质言之,任何一种节律都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张力结构。它以物质为载体,既是信息,也具有能量。作为信息,节律以特定的尺度表现物种的本质并传达生命的意义,因而具有意蕴。作为能量,节律通过“力”的传递激发、调节和引导生命活动的节律并达到物我同一,因而富于生气。生命意义的感悟和生命节律(形式)的激活,共同造成感应的效果。一切生命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的节律感应中生成自己特殊的生命节律的。生命嘱具有节律,节律感应就是以节律形式为中介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调节。正是这样,节律感应成了生命存在和活动的一种生态基础和生态机制。声音、光(色彩)、形体及其运动,包括人类的实践活动等节律形式对生命节律的影响,都是通过这种节律感应发生的。所谓审美,无非是通过节律感应对生命节律状态及其生命意义的优化追求而已。在动物,还说不上对意义的追求,且不自觉。在人类,则意义追求成了主调,并逐步超越自发达到自觉了。由于物质变换和生理刺激也会对生命节律发生优化调节效应,引起身心愉悦,才有“食色”之美的说法。也正因为审美实源于这种生态性的生命本能,“节奏”才在审美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一切艺术才无不趋向于音乐。

  人们早已认识到人是宇宙节律的产物,其结果就是人的生理节律。但是,人的生命节律并不只在生理领域(或层次),在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中,节律也存在着并更为精致和复杂。人的生命节律是以生理为基础、心理为中介、意识为主导的节律活动系统,它不仅受自然生态的影响,更要受社会和文化生态的更直接的制约。人的感官和大脑都是以节律的方式活动的。福尔迈根据有关发现指出:“能够体现脑活动的最令人吃惊和清楚的生理标志,是脑电波。按照脑电波的频率,人们把它区分为Alpha、Beta、Delta与Theta波,每一种这样的节律,都和某种确定的心理过程相联系。”正是节律,不仅使人的生命成为气灌注、灵肉合一的有机整体,也使其与环境建立起万物相通、天人相生的生态关联。也正是节律作为普遍中介(因为万物皆有节律),才使自然与人、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得以沟通对应,使世界的生态性以最广阔而又深幽的形式表现出来。

  节律感应作为生物的生态调适活动,使生物本能地有对节律形式的选择和适应。达尔文把动物性选择中对色彩、声音和形体动态等节律形式的特殊敏感称为“美感”,这种美感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生物性前提。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它最终随着人的生成而上升为一种主体性的审美“关系”。

  二、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

  在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进化运动中,人作为自然迄今所生成的最高成果即主体化的自然,理应是生态价值的终极主体。一切价值都产生于自然界生成为人的生态关联中,因此人也是审美价值的终极主体。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看,人在生命节律活动上的生态需要所要求的尺度,也就是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

  马克思在论及人的生产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时,明确肯定了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内在尺度”(或“内在固有的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密切联系:正是由于人的“内在尺度”内在地符合美的规律,经过这一尺度衡量的产品才可能因体现美的规律而成为美。这个“内在尺度”作为体现了人的本质的量和结构,也就是具有人的本质的节律形式。这个节律形式,既表现了人的生命意义,又充溢着人的生命张力。由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规律所决定,只有适合于这个内在尺度的生成需要,使之在人的本质的水平上得到激活和调适的节律形式,才对人具有肯定性的生态意义,因而也才是具有审美正价值的对象。

  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就这样具体而微地体现在节律形式所具有的生命内涵之中。一方面,节律形式要发挥生态作用所具有的动力性,以其动势显示出生命的动的本质,并创生主体的动。通常所谓“力”、“活力”、“生命冲动”等,就是指的节律的这种动的特性。柏格森的“绵延”、尼采的“强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性力”等等,正是对这一生命特征的强调和推崇。另一方面,节律形式既然有“节”有“律”,就具有生命机体所要求的秩序性。愈是高级的生命体,其序化程度也就愈高,而最基本的生态秩序就是多样统一的“和谐”和综合超越的“进化”。这种秩序性在一种有机组织状态中创生出更高水平的生机与活力。上述两个方面的结合和统一,使节律形式显示出生态的气象,发挥出生态的功能,从而具有向人生成的价值。在审美活动中,这种价值得以实现,或激发生命活力,或调节生命秩序,使人在身心和谐物我和谐的生命状态中,达到存在与本质高度统一的生命之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