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17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活动来说,精神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也是人的美的主导因素。比起物质世界来,精神世界具有更丰富、精微而活跃的节律形式,并且更直接而鲜明地表现着人的本质,显示和推动着人性的生成,因而乃是一个更具审美内涵的领域。文学艺术作为物态化精神,把精神的节律用生动的形式予以物化、感性化,就展现了精神美无比丰富多彩的气象。
对于美学来说,精神美的问题至关重要。中国当代美学论争中的“美在客观”说,以唯物主义或实践论的名义不承认精神美的存在,更不承认精神美的客观性。从人的立场看,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试想,既然物质世界有美,为什么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却没有美呢?排除了精神的美,人的美岂不成了一具空壳或僵尸?马克思所说的那个决定和表现了美的规律的“内在尺度”,它所具有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它的存在方式,不都是精神的吗?人的精神之美不仅是在人身上客观地存在着,而且由于人能在精神上把自己一分为二,他也能凭着内感官去感知和体验精神之美。以想象把文学作品描绘的形象再现于意识之中,或把曾经游历的景色在记忆中重新唤醒,还有文艺家尚未形诸笔墨的审美心象和审美情致,无不是精神美存在的事实。否定了精神美的存在,文学艺术之美岂不是大半要被驱逐出美的领地吗?
人本生态学对精神美的本体地位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消弥长期以来在美本质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更把精神美纳入人性生成的生态系统之中,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精神美对于人的审美生成的生态意义。
首先,精神美在人性美的内在结构中的生态意义。在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中,精神与物质之间,诸精神因素之间,无不存在生态关系。什么样的精神结构才能使人的物质机体和整个生命状态达到优化,臻于美境?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这个问题已经作为人类困境的中心问题提出来了。人欲横流、物质主义、享乐至上,似乎已成天经地义。对精神的放逐和严重的“精神污染”已使人性的现状受到尖锐质疑,并引起对人性前进的严重关注。针对这一现实,人们发表了各种主张,或重振人文主义,或高扬科学主义;有的诉求于强化人的社会性和合作精神。中国的现代化正竭尽全力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这正是对世界性人性困境的战略对策。
其次,精神美作为人性生成的生态环境对于自然向人生成运动的生态意义。在人的生成中,精神美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其生态意义巨大而又复杂。一定时代的文化资源,时代精神、风俗时尚对人们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的深刻影响,就是这种生态作用的表现。而任何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美,又总是以别的精神美为其生态前提的。审美文化广泛而又有力地发挥着精神美的生态影响,成为人类活动和生成的十分重要的生态条件。现代传媒特别是广告,正以全方位的轰击和煽惑策动和创造市场所需要的精神生态,不断打破和重建人们的精神平衡,以实现不可拒绝的欲望诱导。进入电子网络的人,更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信息化精神世界之中,这个精神世界的生态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要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精神美化和人性生成提供良性生态保证。
社会精神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也有其得以生成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如何优化社会精神美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生态条件,乃是精神美生态建设的重大的基础性课题。社会精神美的生态条件,首先是物质条件,以及由物质提供的能量和信息。经济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物质条件作为精神生态基础的重要性理所当然。除此之外,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对社会精神的生态作用也很直接。列宁在论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质量时,既强调了面包与和平的必要性,也强调了文化和民主的意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社会性的精神美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以美化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推动人的本质的真正生成。
四、自然之美的生态意蕴
自然生态是生态学的本义所在,当然也正是生态的核心精神所在。人作为自然向人生成的成果,本来就是自然属人的本质的生态化结晶。人的生成源于自然,自然在自组织进货中生成了人。这个生态进化的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的本质的生态关联,而这正是自然之所以具有审美意蕴的根源。一句话,自然之所以会美,就因为它是人性生成的生态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