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
生态美学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审美理想,体现了对人、对自然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1
生态学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由于与生态学相关的各种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纷纷出现,生态理论甚至成为一种基本的学术精神;并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显露,一种新的文明开始产生了。生态美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科已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的情况下形成的。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而正是在这种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也随之而发展。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审美意识不只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更是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生态审美不只是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役使自然为我所用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交融。
生态美学认为“生”,不仅是生命的存在,更是生命的更新;“生”是螺旋式的上升的动态过程。生态美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美在生命的更新、发展。因此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作为其出发点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必然成为生态美学的一个基础。总之,生态美学从生命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
生态美学所主张的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性,并不是理性主义所说的那种抽象本质的同一性,也不是那种非本源的、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结构整体性。生态美学是一种向本源性回归的美学,这种本源性回归使美学的基础从天人二分、主客对立回到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本源性上来。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两分对立,回归于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成的整体和谐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消泯,而是说比对立更为本源的是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一体化关系。
生态美学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兴的跨学科的一种美学,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初创性。这一学科是以生态美范畴的确立为核心,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它体现了对人的当前生存状态和终极走向的关怀,它希图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2
前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其他学科之间,特别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包括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其中的一度创作指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表演者的再创作,三度创作指欣赏者的内心再创造,其中的一二度创作在整个音乐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生态学的视域下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音乐界的工作者对于生态学在理论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对一二度创作的研究成果也要相对较少,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特别是民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