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6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扩展审美方式
传统美学思想,认为审美属于一项静态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只能扮演远观者,传统审美强调在其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审美体验。实则不然,审美者与被审美的对象两者间是独立的个体。在参与美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入手,并深入分析审美活动,并在审美过程中不断融入系统性哲学思想,以此确保审美活动的连续性。在学术界也有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均是在强调,审美活动中人不仅仅扮演者见证者,同样也是参与者,人必须要正确定位自身,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审美体验。
以此同时,人只有融入在生态景观中,才能够更好的体验自然环境中的场景、事物,不断深刻自身的美学印象,同样提升自身的审美领悟能力,确保审美活动的连续性、整体性,以个体身份去看待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调动自身的感官去欣赏,感受,全面提升审美体验。
(3)扩展审美目的
传统审美活动需要人的感官感知得到,通过获取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能够给人愉悦的精神体验。依据相关专家研究显示,通过对美学的不断研究与探索,能够实现审美目的的扩展,确保审美活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栖居理论中,曾提出过人只有与天空、大地生活在一起,才能实现最终的审美目标。栖居理论的大力推广,全面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中国相关学者认为,将审美与审美人生相互重合,才能够在实现生存目标的同时,不断优化周边的环境。通过将人、自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构建完善的审美人生,促使人能够居住在优质的环境中。
(4)强调和谐相处
生态哲学思想与美学理论的结合,构建出来的生态美学,本身属于绿色世界观,生态美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关联,重视的是人与自然两者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人要与自然、世界建立亲和的关系,提倡人以温和的态度去看待生态景观,并逐步走向自然、尊重自然,依据自然的生长、发展规律,逐步发展生态关爱思想,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生态美学能够将人的精神情感转化为生态理性、生态精神,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凸显出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美学观,以这类生态美学观念,去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促使生态意识、生态理念能够与人的内在情感相互融合,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之间的冲突,进而推动美学的发展,实现美学理念的不断深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能够影响人的因素也逐渐增加,使得人们对事物认知也在不断转变,也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哲学理论。随着人们对审美认知的变化,严重影响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学与哲学两者之间是不断完善,不断影响,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的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与探索美学理论,能够为生态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推动美学的发展,實现双赢的局面。
[1]张文.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探析[J].艺海,2017(05):144-145.
[2]唐虹.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54-58+69.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5
一、课前引导的渗透,让学生重视生态美学提出的意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事实,过去人们常见的野生植物,目前人们已经看不到了。人参,被人们视为“东北三宝”之一,它一直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药材,然而野生山参人们已经看不到了,现在人们服食的人参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栽培的园参,与野生山参比,它们的药效差了很多;银杉,被人们称为植物化石,它纪录着第四纪冰川袭击时期的历史沧桑,而银杉已经频临灭绝,只在广西花坪存活着一株银杉树。植物原本与人们共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过度地砍伐树木,不重视保护植物,使我国的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即使我国目前正逐渐完善绿化工作,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化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学生了解到我国生态保护的现状,就会展开思考,这是学生拥有生态美学观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