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5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小结
生命存在的形态各种各样,究竟什么样的生命才是真正美的呢?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奴们的实际处境出发,认为人首先要活着才是美的,进一步要像劳动者那样健康而富于活力的生命才是真正美的,这样的生命才能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给予深刻的触动。可见,对于“美的生命”车氏是有明确而深刻的界定和意蕴揭示的。所以,“美是生活”内涵的深层次意义在于:“美是一种存在,我们从中能看得见生命,并且是按照我们的理念应当如此的那种生命”。“美是这样一种事物,它自身就显现或提示生命”。美是健康、向上的生命,美不断促进生命体“生、和、合、进”。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然生态万物,也包括人类自身。由此,蕴藏着生命内涵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人本生态美学也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乃至将来的美学观念。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4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管是在认知还是在思想上均在不断完善与成熟,生存在不同时代下的人对美的定义、追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从生态哲学、美学的理论入手,阐述了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生态哲学、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哲学;美学理论
美学思想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审美实践,简单而言,美学思想可以左右人的审美行为。在美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哲学思想也会受到影响。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生态哲学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原本单一的发展模式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影响了美学理论,使得审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相关学者、专家在美学理论的探索上也不断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全面的审美体系、审美理论得以呈现。
哲学是在后现代阶段才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哲学,在此理论上推出了敬畏生命思想,并在传统思想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全新的理论,整合了传统哲学中的优势,将阻碍哲学发展的机械主义思想摒弃,全面推崇整体系统思想。随着社会生态的不断发展,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相互融合,才能够推动生态哲学获取全新的发展,并转变人们的审美思想与审美观念。
在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生态观念,同时树立全新的哲学认知,逐步形成全新的生态哲学形式,为美学理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美学理论
在美学理论的引导下,能够强化人对自然的认知,并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以此推动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系统内的平衡性。促使人在自然活动中能够不断去追求美、探索美。这些变化无疑不是在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更多不同的艺术作品,以此推动美学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后期美学理论与生态哲学理论的融合奠定基础。
三、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
(1)扩展审美价值
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具有较为明显的单一性,主要提倡的是无害审美理念。无害审美理念对美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学者康德的再次强调之后,在后期的近200多年发展中,无害审美属于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无害审美理念中,认为美就是美,与其他的物质、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使得美以个体存在,促使审美呈现海市蜃楼的趋势。在西方的相关资料中,指出无害审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一理念距离真正的审美认知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是与伦理、生命、真理、生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此阶段的审美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层次的审美。
生态审美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化,同时还扩展了审美价值,从本质改变了传统审美的单一性趋势。构建了多元化的生态美学,在审美活动中增加了生存、实践、精神文化、科学认知、艺术活动等,在审美中也逐渐重视“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实现了审美价值的综合,进而使得全新的生态审美价值得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