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4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宁夏回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实践为例,以生态学视域为基础,对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歌曲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歌曲创造者和演绎者的主体思维模式更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使得音乐教育的理念得以丰富,强化音乐教育效果。
(2)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一度创作,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对生态美的相关题材予以关注,从而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生态美。
(3)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二度创作而言,要求表演者能够对一度创作中的生态因素实现发现和挖掘,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中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特色,通过全新的演绎来带给听众别样的感受,使其接受生态思想的影响。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3
车尔尼雪夫斯美学所具有的革命性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处在新世纪之初,当人们再次重温车氏美学观点时发现,在其众多美学观点中,都含有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这非常有助于人们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等诸多问题。人本生态美学是一种富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美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它以实践论人类学为理论基础,强调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在此,本文就车尔尼雪夫斯“美是生活”的美学观点中所包含的人本生态美加以阐释。
一、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看
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可以深切体会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
文百事通心理学对生物反应功能的研究成果表明,生命诞生本身就意味着第一个生物反应形式-感应性的出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有其他更高级的反映形式都在感应的基础上产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分别接受各种不同的“波”即“节律”。人通过这些感觉获得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在节律感应中引起生命节律状态的相应变化。正因此,视觉和听觉才成了动物和人最重要的反应-感应器官,而能接受节律信息的触觉和运动觉则具有辅助的作用。
生命无疑是世间最丰富、最复杂和最敏感的节律性存在,生命之花也就成为最生动多彩的美。正因为如此,“美是生命”。无论是从动物的美感活动还是人类的审美实际看,这个命题的真理性都是无可置疑的。
二、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看
审美活动通过节律形式为中介的节律感应作用于主体的生命体验,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补偿生命体验的不足,可以在感性与理性的互补互动中改善生命质量,实现不同层级的生命(文化)整合与提升,直到影响人格生成,调适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调整和维护、修复和优化人性及其环境的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其具体内涵就是“生”、“和”、“合”、“进”四个方面。审美活动这种积极的生态功能,正暗合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 “美是按照我们的理念应当如此的那种生活(生命)”。
“生”即是生命、生存、惜生、护生、创生。审美活动具有鼓舞生命意志、优化生命状态的生态功能。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作为原始艺术主题的生殖崇拜和各种艺术在人类“性选择”活动中的作用就是明证。一切以荒诞、丑、庸常化为取向的审美观念,在带来“美”的内涵多元化的同时所导致的“美”的消解,就是极好的反证。 “和”是和睦、和谐、和而不同。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带来生命的愉悦与发展。审美活动就是要调适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合”是综合、整合、融合、合作。审美活动具有“启迪综合意识,培养整体精神”的生态功能。生命、生物在综合中进化,社会在合作中存在发展。审美活动的深层作用在于启迪和培育人的生命整体观念并把它推向社会及自然,树立生命整体观念,超越知性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综合观念、整体意识,应该是今天我们重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思路,也是我们改造文艺学、美学的新路向。“进”是进化、进步、进取和超越。审美活动具有“高扬崇高理想,促进人性生成”的生态功能。人在与自然、社会、文化的生态系统整体关系中不断生成,这个过程暗合了人本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生成本体论”的学术理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我们更能理解其深刻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