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第13页)
本文共计33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发掘“竹”文化生态美学价值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实现竹的生态保护功能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中,“竹”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竹子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据古籍记载,竹在古代就已经被运用到改善环境的建设实践中。刘恂的《岭表异录》中记载:“自根横生枝条,辗转如织,虽野火焚烧,只燎细枝嫩条。其笋丛生,转复牢密。”这直观地总结了竹密集如织、耐火烧、生存能力强的特性。元代陆广的“已有双溪竹,得无一点尘”,唐代刘德仁的“偏思诸草木,惟此出尘埃”,都直接写出了竹的防尘、净化空气作用。杜甫的“我有阴山竹,能令朱夏寒”,还说明了早在唐代,竹林就已开始发挥其调节气候的作用。其二,竹子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竹容易种植,属绿色植物,有可再生性,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改善碳氧平衡、有效净化空气具有明显的功效,是美化环境的重要资源。竹林对环境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净化空气,它吸附粉尘、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可减少空气中50%左右的尘土量。竹林还可以吸收、阻碍声波的传递,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其三,竹子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竹叶可以保留15%—40%的降水,降低雨水的流速;竹根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多孔,从而提高土壤的蓄水量。竹叶截留雨水,减少了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击打,削弱了对土壤的冲刷,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的现象。竹林还是许多生物理想的栖息地。竹林隐蔽而又舒适,空气湿润,土壤疏松又富含营养,有利于生物的繁衍与生长。竹快速的生长方式以及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是围绕竹子的基本功能逐步生长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于其中的生态美学价值的发掘有助于竹子生态保护功能的强化和进一步被发现。尤其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发掘“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就会使得竹子的环境保护功能在新形势下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而这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
中国“竹”文化已经深入地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当中。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道德思想观念,可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其一,“竹”文化可使生态文明落到实处。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并利用竹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从简单实用的竹筐、竹笠等生活用品到现在兼实用和观赏为一体的精美竹工艺品,竹的实用范围不断扩大。对“竹”文化的深入开掘,有利于我们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提高我国整体的环保意识,更快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二,“竹”文化可使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活化。“竹”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直被人们赋予做人的精神风貌,如坚贞、虚心等品质,是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象征。而且有关竹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那种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志向与情感通过这些作品得以表现,这些就是朴素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我们知道,这些有关“竹”的璀璨的文艺作品,是生活化的,否则没人理解、没人接受,而它们在本质上又是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只不过此种理念是生动的,有相当的诉求力和感染力。其三,有助于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变成民众的修身哲学。“竹”所代表的人格内涵告诉了人们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相结合,也使人们在精神上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意识上转变了征服自然的态度。中国竹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修身哲学。
五、结语
“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和谐关系。发掘中国“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价值,在当下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人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人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部分,如何与我们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是生态美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中国“竹”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紧紧相连。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亟须深入推进之背景下,探讨中国“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中国“竹”文化具有园林景观、楹联匾额、诗歌作品、丹青绘画等多种形态,在理论内核上体现出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理想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审美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智慧一脉相承。因此,发掘中国“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不但有利于深入实现竹子的生态保护功能,而且有利于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