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第5页)

本文共计218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因为身逢乱世,“为天下除动乱”已成为当时历史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同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一样,曹操抒发统一天下、拯时救世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诗篇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气息。笔者如前所述的曹操生命的孤独意识是与其英雄意识、忧患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其孤独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引发。金丹元就曾指出:“中国文人的孤独感更多的是发自对人生的感触,而不是对赎罪的无望。中国人的孤独感中虽也有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但同时又总滞留着时明时暗的对功利的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4][P73]英雄意识在魏晋时期已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自觉意识。英雄意识是士人功业思想的升华,它反映了重返政治舞台的士人阶层的勃勃雄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建功立业的英雄意识能激发人的生命力感,将人生苦短的悲哀之情升华为一种崇高悲壮的情感。读建安史,会强烈感到当时士人口不离英雄。当时士人所指的英雄,刘劭《人物志》认为:具有“聪明” 气质的人称为“英”,具有“胆力”的人称为“雄”。“英”、“雄”完美的结合则为“英雄”,“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人物志英雄》)因此所谓“英雄”就是智勇兼备,文武特异的人。他们是主宰天下的领袖,所以能成就大业。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建安时代天翻地覆,汉末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为有识之士提供了角逐天下的机会。各种政治集团军事力量之间的兴衰变幻,使这种角逐成为可能;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无情的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接近人生,反省自身,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也使有识之士“为天下除动乱”成为历史和社会的需要。外部世界充满了动乱、战争、灾荒,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其时,就人格范型而言,建功立业的英雄已取代了道德高尚的儒家圣贤。英雄走到舞台的中心。士人所崇尚的人格理想,不再是经明行修的谦谦儒生,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与诸侯争天下的英雄。汉失其鹿,先得者王。士人各择其主,陈其智力,争取天下。云从龙,凤从虎,士人渴盼的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与揆烦靖乱的能臣的风云际会。曹操并没有辜负这一切,削平群雄,逐鹿中原而成为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一代英雄。从生命意识方面来看,曹操正是借建功立业、遗名后世以超脱肉体生命的死亡带来的恐惧,借以反抗命运,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这一欲统一天下、拯时救世、建功立业的主题贯穿于曹操整个诗歌创作中,成为其人生交响乐的主旋律。《观沧海》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这首诗后人评论“有吞吐宇宙气象”。[3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面对阔海辽天,俯视古今,缅怀雄才伟略的先代英豪。当年秦皇汉武东巡至此,都曾登临碣石山,刻石观海,都建立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回首自己戎马倥偬,翦灭群雄的峥嵘岁月,而至今霸业未就,又联想到自己这场也是为了统一大业的北征乌桓的战争,怎能不思绪万千、壮怀激烈呢?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曰:“往事越前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也就是这首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大海正是曹操胸襟气度的外化。这种生命体验的外化凸显出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所咏之“志”正是他欲统一天下,拯时救世的雄心壮志。诗人正是通过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描写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磅礴激越的情怀。曹操这类抒发统一天下的抱负和志向的诗歌很多,成就也很突出,流露出曹操身体力行提倡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人生的文学思想。

  三、文学的美应是悲壮的。

  曹操的诗作特色,历代诗评家几乎一致地用“自然沉雄”、“沉雄俊爽”、“古直悲凉”等来评价。虽然汉末的大动乱导致的社会惨状使人感到前途的渺茫和悲哀,一种感伤主义思潮弥漫于整个社会。但曹操并没有一味沉浸于人生短促、功业未就的感伤之中。曹操把对天下的关注化为一种勃郁的人生感慨沉吟不已,在慷慨不平的同时强烈的体现出他力图要改变这种局面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悲凉慷慨的感情基调。从这种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主张文学的悲壮美的。死既无可抗拒,徒然的悲哀只能使人感到痛苦和绝望,最后毁灭掉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使自我深切地领悟生命的珍贵,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促进生命潜能的不断发挥,强化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执着追求。“所谓对于死亡的准备,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和寄托。”[36][P49]作为一代雄主,曹操终其一生,从未放弃平治天下的责任与使命,坦露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早年的曹操抱着对汉室的幻想,入仕之初即站在清流士人立场打击浊恶势力,上书为清流士人请冤,潜归东方,募兵讨卓。目睹东汉政权的腐朽,逐渐认识到“汉不可为”之后,他利用自己日益强大的个人政治军事势力,走上一条易代革命重造天下之路。在力挫群雄、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一系列进步措施,使北方人民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如前所提及的《短歌行》一诗开篇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流光易逝、生命苦短,似有颓唐之感。然而接此,诗又云:“月明星稀,乌鹊难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先发一腔人生短促、须以酒解忧的慨叹,进而抒发自己欲建周公伟业的抱负和求贤似渴的激情,全诗一洗低吟浅唱的哀苦情态,昂仰向上,慷慨豪迈,虽仍透着悲凉的艺术氛围,但那已是一种英雄居高临下式的落寞与孤寂了。生命苦短的悲哀不再暗淡,一统天下的壮怀更显激烈。诗作不仅吟唱出了生命如朝露般的忧思。还坦露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态和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表露无疑。此诗之所以独步千古具备如此卓远的艺术境界,与其说是曹操的艺术功力所致,不如说与曹操是“天下枭雄”,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传奇的人生经历、领袖地位和奔放不羁的性格密切相关。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孙刘联盟一时难以攻克,曹操转而经营北方。日月迅迈,老之将至,他写下了让后世慷慨之士击节不已的《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中的“神龟”是引用《庄子秋水》中的“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引用《韩非子难势》中的“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从传说中的“神龟”和“腾蛇”说起,阐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永生不灭,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使曹操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自然流逝和消亡。诗中以老年伏枥尚存纵横驰骋之想的千里马向人们昭示:生命固然短暂,但只要有永不衰退的进取精神,人生的价值就会实现,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这首诗表现出曹操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行将暮年的诗人仍不减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象一匹伏枥的神骝良骥时时不忘作千里驰骋,垂暮的烈士仍然不失英雄本色,一种老当益壮沉着豪迈的情感激流至今还激荡着人们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只要功名成立,生既不可悲,死亦不可惧。曹操把自己的生命意识渗透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以悲壮为美的审美时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中富含的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千百年来,激励、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奋斗不已。由其此类创作所升华出来的追求悲壮美的文学观,也影响了其后无数诗人,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追求悲壮美的审美传统。唐代的无数诗人如初唐四杰、李杜诸人都深被其荫。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写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中蕴涵着身居显要、大展鸿图的抱负,表达出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扩充生命意义的强烈愿望,颇有曹操以悲壮为美的遗风。杜甫《秋兴八首》等众多诗篇也都表现出一种悲壮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