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第11页)
本文共计218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曹”文学思想的有关论说文字并不多,除曹丕的较为集中以外,曹操、曹植尤其是曹操所论寥寥,我们只能通过对其文学创作实践、文学作品的反复揣摩和仔细分析,才能提炼出其中所蕴涵的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我们对中古时期我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这种认定还可以从此后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以及诗人和文学家的创作实践、文论表述中找到有力的证据。应当指出,不仅“三曹”的文学思想,而且整个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表明,所谓文学思想通过完整、系统而严密的理论形态而表述出来的甚为寥寥,即便是刘勰号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密论证形成的,更何况于动乱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三曹”呢?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论的生命性特点虽源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其中生命意识的张扬却与“三曹”的继承、发展和推动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