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第8页)

本文共计218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尽管曹丕所指文学事业可以使人生“不朽”,还只限于作者个人的“声名”,并没有揭示出文学对人的真正的价值,但毕竟涉及到创作动机,即创作活动对创作主体的价值问题,这对文学价值思想不能说没有一点有意义的启示。中国文学自建安时代始,文学观念逐渐明确,自觉性不断突出,文学的社会功用和价值不断得到认可,文学家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都是中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生命意识的觉醒促成了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又促成了文的自觉。

  二、文学作品中的“气”是作家生命精神的寓托的“文气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从“文气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丕对生命意识的刻意张扬。文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他明确地把文看作个体人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先天性的特点,以人气论文气,首开以气论文的先河。文学上的“气”乃是作家的气质、品格、性情等生命内蕴在作品中的生动展现,是作家生命精神的寓托。作品的风格表现决定于作者本身的生命才性。曹丕因此创造了“气”这一文学批评的特殊概念。曹丕评论刘桢“贞骨凌霜”的刚正性格,发而为文形成“壮而不密”的风格特征;孔融为人疏狂傲诞,有失谨重,其文章就显出“理不胜辞”“杂以嘲戏”的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通篇讲作品文气与作者气质之间关系的问题,他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其与曹丕的观点颇多相似,都是由作家个性气质进而论及作品的风貌。曹丕的“文气说”是有其哲学渊源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化生天地万物的最细微而流动的物质,是生命力的表现。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5]庄子道:“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质和动力通天下一气耳。”[46]气是万物的本源,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事物的生命力。中国古典美学与气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受气论的深刻影响,中国艺术家在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对宇宙生机永恒、生命长存的体悟和感受时,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纵情讴歌变化不止源源不断的宇宙生命力。中国古典美学讲究旨在深刻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的艺术意境就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和最高境界。曹丕的“文气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生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曹丕以人气论文气,首开以气论文之先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由此形成了由人及文地评价艺术作品的基本传统。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这种由评人而转入评文的理论批评方法,十分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与文的外在风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论常用“气韵” “风气”“风骨”等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

  三、文学是生命永存的附丽的“诗赋欲丽”主张

  前面我们已论及曹丕的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得以不朽的文学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文学价值观的影响下,曹丕把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视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他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正如孔子所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光有内容美而没有形式美的文学作品是不可能流传久远的,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很难实现,创作者寄托其中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自然也无法实现。曹丕面对生命终极之忧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不仅寻找到了文学这一能使生命得以不朽的形式,而且还认识到了文学这一形式的特殊属性,因而在其《典论论文》中提出了“诗赋欲丽”的理论主张,视文学为生命永存的附丽,倡导形式美的创造和文学笔触的柔丽华美。“丽”即美,“诗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只有做到“丽”,也就是讲求形式创造的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充分表现出文学的审美特性,才能为读者所接受,并受到读者的喜欢和传播。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因此才能得以实现,创作者的声名也才能为人所熟知并流传不朽。因为崇尚“诗言志”及讽世劝谕准则的文学理论传统,故前代论诗赋,大多强调其政教功用,较少谈及或避而不谈甚至干脆否定其审美特质。曹丕越过义礼教化的限阀,提出“诗赋欲丽”,保卫了文学的独立性,使文学不再沦为经学的附庸,而成为反映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形式。曹丕的文学创作讲究句式的工整、词语的雅炼,追求纯艺术技巧,表现情感细腻婉约,显露出绮丽华靡的文学本色,正是对“诗赋欲丽”这一文学思想的实践。在曹丕的倡导下,建安中期以后的诗歌更多地致力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多地体现出文士的个性、更多地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所述: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之作。这些作品并非是沉沦于感官享受的一种表现,而是珍视生命的另一种表现。文学创作在曹丕等人那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和自我表现方式,成为他们抒发个人情怀和心灵悲欢的重要凭藉,更成为追求珍视生命追求不朽的重要寄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