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解答
6 次下载 5 页 911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解答
文学研究的问题并不在于文学研究的经验对象本身是不是文学,而是在于文学是人为的产物,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文学研究问题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进入到学科研究领域最需要面对的不是知识的方面,而是问题意识。说出这样一个观点的依据在于,每当面临学生对于文学研究的困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困惑源于知识的匮乏,而教师往往也是针对学生们的匮乏感,提出相关的参考资料。其实,学生的困惑往往不是想到了一个具体问题、产生了某个针对具体问题的困惑,而是面对着一个陌生的领域,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对该领域的事物、事情的描述和解释,有些是切入角度不同,有些甚至根本就是观点相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到茫然失措。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急切地希望教师给出一个权威性的引导,而教师也往往以为学生们就是需要这样的点拨。
其实这是一个误认!人文学科没有一套自然科学的公式,不能采用完全共同的方式来面对学科中的问题,所以不同的学者在面对基本相同的问题时,出现意见分歧是很自然的,在面对观点差异的时候,引导者应该是分析这些导致不同观点的原因,或者是视点、立场、方法、学科范式,等等,也分析各种观点可能的偏颇,而不是告知学生们一种标准答案式的解答。所以,至少对于文学研究这样一种人文知识的领域,寻找问题就是寻求一套进入学科门径的思路。如果说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计算工具,那么人文学科则主要是建立学科中的问题意识。
一、文学研究中的实则文学之外的问题
文学研究已经是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在目前高校的学科建制中,分置了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大类直接关涉文学的一级学科,及其下自有一系列的二级学科。在这样一种体系化、体制化了的学科设置背景下,文学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已经相对成型的研究方法,因此,文学研究就应该是对于文学的研究。如果说文学研究真正所关注的并非文学而是文学之外的某个对象,那么这就有些匪夷所思。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文学研究的经验对象本身是不是文学,而是在于文学是人为的产物,它的产生就是某个写作者写就的,而对于它的文学身份的认定也是人制定的,并不能是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可以有一个能够指认,甚至可以通过仪器仪表等超越人的主观性的检测工具来加以把握的对象。希利斯·米勒说:“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开始于 17 世纪末,按《牛津英语词典》,‘文学’一词在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使用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只包括诗歌、戏剧、小说,这是更加晚近的。”
这一说明非常重要,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学,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不同于古代时期,而且今天的文学的那一套规定性,完全可能在未来的时期受到根本性的改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的观念,都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许有些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在以后的若干时代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颂,但是后来者是站在另外一个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新的解读。
在“文学”的共名下,可以有实际上不同的内涵。譬如可以有巫术作用的,傩戏傩舞是巫术性质的艺术,如果有文学涉足其中,那也就沾染了巫术气息。文学也可以是政治角度的,柏拉图关于文艺的存废问题的立场就基于政治考量,而现代以来所谓“国际歌”,是国际工人阶级运动中各个互不相识的同志之间的通行证,它相当于一种政治身份的标记。文学也可以是宗教意味的,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乐教、象教之说,而西方中世纪简直就是把文艺当成了它的婢女。
文学在康德的理论系统中代表了人性中对于纯美的追求,就如同人对于真实和道德的需求一致,真善美构成了人的精神内涵的不同方面,康德的思想除了具有哲学思考意义的深度以外,也代表了文艺复兴以后,知识分子欲图在话语层次构建一个超越社会权力系统的诉求。
而并没有多少思想家倡导,也没有社会统治权力的推动,文学在今天扮演了“商品”的角色,一般商品的广告宣传、包装乃至商品的时尚潮流等等,在文学领域也是一一呈现,它一般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对于文学政治因素的淡化,其实它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倒是对康德意义的文学的精神诉求的消解。在文学可以有多方面的特性的同时,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纠缠的状态,按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基本界定,文学的特点在于想象性,即一般的语言表达,着重于对于实有的状态进行描述、评价或陈述,而文学所提供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实际存有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之《师说》,它可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经典范文,作为论说文,它和想象没有什么关联,而它就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就其本身的性质是史著,历史著作以严格写实作为基本要求,可是《史记》也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将之喻为文学典范,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史记》中的一些描写必然是想象的,如项羽与虞姬的“霸王别姬”的人物对话,即使在场的当事人也都已经离世,任何细节的重现都只能是写作时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