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研究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10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理解偏差
理解的偏差,与理解的同一相互补充。同一,是指理解的结论与理解对象基本统一。偏差,则是指理解的结论与理解对象基本不一致。理解的偏差,几乎是必然的存在。它显示了文学创造和文学批评的复杂,表明人类精神生活的极其丰富与充满变化。在文学批评中,偏差有两个向度。由于误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洞见,真知;一是误解,错误的理解。并非一切误读都是洞见,真理和谬误有时仅仅一步之遥,却是不能混淆的[16]629。正确方向的误读,尽管在后果上,阅读者的理解与作家的本意有一定偏差,却可能是违背作家意图取得了突破原意的真知和创见。这并非是歪打正着或者误打乱撞,而是充分显示文学形象的丰富内涵的多向延展,表明文学评论主体的智力良性发挥。偏见是偏差的根源之一。偏见会使偏差向错误方向加深和固化[17]217-222。如果是以偏见为基础的理解,错误的偏差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就会影响对于研究对象的正确评价。正确的批评方法、态度,应该是“偏爱而不偏颇”[18]143,扫除偏见、避免偏激和偏颇,努力获得积极的理解和良好的效果。
文学批评中理解的确定
认识文学批评中的理解,需要分析“理解”的基础、标准的确定和确定者。
(一)文学批评理解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必须是理解的对象”“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对于批评对象的理解和超越理解”“经由批评,被批评的文本在理解中生出了原本没有的东西”[19]。这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但是,文学批评理解的基础是什么,还是需要予以讨论。我以为,文学批评的理解,至少有三个方面作为基础。1.批评对象的多义性。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包含了深浅不一的隐喻、指向复杂的寓意。在中国文学中,诗歌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20]1-17。即便某一作品被这部分读者看作意义是简单的,也可能获得另外读者的不同阐释,从而具有不同的复杂、深邃的意义。2.批评发现的多角度。不同读者从相同或者不同方面欣赏作品、理解作品。每一种理解,都基于理解者特定的审美立场(甚至还有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立场),每一种立场都有可能由不同的主体发挥自身特长。批评可以求同,更需要存异。求同是获得共识,存异是达到丰富。3.批评理解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于优秀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不断地因为使用不同的方法而获得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使作品具有不断增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体现于批评的复杂意见构成理解的丰富完整与矛盾交叉。在不同意见的交锋、磨砺中,吸收他人的合理意见,修正自身的不成熟观点,有生发出新见解的充分可能。批评的评价,是读者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理解的概括。作为概括,对于文学形象的抽象的理性的表述,自然是要突出作品本身的某些方面,或者论者感悟的突出方面。所以,具体的批评著作中,永远不可能“全面”,也不必要“全面”。这自然是一个难题。这是它的局限,也是它的特长。批评对象的多义性、批评发现的多角度、批评理解的开放性的存在,使我们不能指望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见到所有的义项,也不能企望几位或几十位、上百位批评家,可以穷尽批评可能的创造。
(二)文学批评理解的确定标准
文学批评理解的确定,应该有相应的标准。文学批评理解的确定标准,即理解的结论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应当具有这样几点。1.对应性。理解要符合作品本身。是否理解,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依据。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理解本身似乎无懈可击。如果没有作品为参照,也可以认为头头是道。但我们特别不能忘记,我们要听什么。是与评论对象毫无关系的滔滔不绝,还是谈论某个作家的具体作品。如果说的是作品,难道可以不用作品加以对应吗?作品的不在场,并不意味着可以弃之不顾。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去了某些公信力,其重要原因是,批评成果与批评对象的偏离。那些将一般化的作品吹捧上天的评论,正是因为不符合特定作品的具体实际,没有可信度可言,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遗弃。2.合理性。理解以合理性为基本条件。合理性包括自圆其说。选材、分析、概括、推理、归纳及结论之间的关系,都是严密的、精确的。令人信服的理解应当合乎逻辑,没有自相矛盾之处。童庆炳先生提倡,文化诗学的研究要坚持“自洽原则”,即应该是圆融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6]总序5实际上说的也是文学研究(包括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的普遍道理。这看起来是常识,却是现实中有的评论文章不能兑现的条理。有的评论文章结论新奇却没有说服力,原因之一在于只有结论,没有推理和证明,难以服人。理解的合理性,应合乎社会规律、历史发展、文明要求、文学原理、批评规则等方面的道理,而不是强词夺理、霸气十足。3.创新性。理解应当具有创造性,这是文学批评家的自律,也是社会对于文学批评的他律。人们要求批评家的理解,都是有创造性的。事实上,对于普通读者,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在评价批评家的时候,必须以创新性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只有如此,才有益于文学、批评、学术、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如果具有影响的批评家和批评园地发表不是严肃探讨的批评成果,缺少具体,缺少创新,缺少公正,既会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也能败坏了批评的信誉。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