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研究论文(第5页)

本文共计110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文学批评的理解原则

  在文学批评中,如何对待“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提出应当重视的几条基本的原则。

  (一)追求理解的准确性

  文学批评,首先应当追求理解的准确性。准确的理解,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在理解的准确性方面,鲁迅的论述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他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24]430。准确的理解,一是要完整,顾及全篇,而不是断章取义。二是要理解作家的整体,对于特定作家的所有作品(至少是有代表性的大多数)做出准确的具体的判断。而不能仅仅依靠选本。鲁迅曾经特意提醒“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选本的影响力量是不小的,选本是保留合于(选者)自己意见的一面,掩去了另外一面的。会使读者“被选者缩小了眼界”[25]135-137。三是要理解作家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对于创作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内涵丰富、意义复杂的作家,要注意到其复杂甚至矛盾的状态。鲁迅论及陶渊明,他在“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24]422。为我们提供了整体看待作家的一个范例。

  (二)重视理解的创造性

  学术活动在于追求新的认识,生产新的价值。没有新价值内涵的结论,即便是连篇累牍,也不能说明什么、证明什么、增益什么。近年有“学术垃圾”之说,即是指那些以“学术形态”(文章形式)表现的无新价值、无真意义的“论证”。其特点,一是浅薄,把人所共知的常识作为自己的创见;二是抄袭,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这些不能为学术增加有益积累,不能对学科起到促进作用,不能启发人的思考的所谓“成果”,只能耗费人的精神、消耗物质材料。孙绍振在“品读经典”谈及对于《三国演义》的理解时,不为文学史上的权威胡适、鲁迅的定见所囿,表达了自己的复杂理解、深入思考,显示了独立的创造[26]。后来者的理解,未必一定会代替前人的创见。前人与后者的意见可以成为互补,丰富文学的理解与评价。

  (三)尊重理解的差异性

  人们对于一部(篇、首)作品的理解,必然具有差异性。我们应当尊重不同人在理解上的差异。孔范今在谈到文学史研究时指出:在中国新文学史的建构中,任何有价值的个性化的努力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时空切割、不同的对象限定和不同的价值侧重上进行各不相同的文学史建构[27]237。同理,文学批评也应该尊重“任何有价值的个性化的努力”。有创造性的文学批评在实践中丰富了对于作品的认识,形成对于具体作品的立体的认识和理解,是批评的成功,是精神文化的建设,应当予以欢迎。理解可能具有共识,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共识是相对的。尊重差异,就是尊重现实,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存在,也是理解者之间的互相尊重。没有尊重,把有差异的不同意见者———论敌,作为死敌———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异己,把作为文明活动的学术,变成了原始、野蛮的精神文化的屠场,杀来杀去,逆我者亡,实在是文化的悲哀。有一种看法:并不反对同一阵营内部的大方向一致的差异,只是反对具有敌对性质的差异。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并没有对于历史上学术论争经验教训的深刻记取。20世纪40、50年代,对于胡风的文艺思想的批判,既有学术的内容,更有将他们作为具有敌对性质的政治坏人的粗暴、错误的打击[28]。如果我们今天不改变这种错误的思维,就依然会重复历史的悲剧,野蛮的现象就还会大量出现。在学术问题上,当然应该辨明是非。但是不应该把不同的意见,轻易地判定为错误。对于正确与错误的判定,常常需要时间。时间已经证明,胡风和他的“集团”并不是敌人。对于冤案,已经获得法律上的政治上的纠正。而对于错误的思维———以歧异观点为错误、为敌人,则更需要纠正。错误的思维,自然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对于不同的理解,应当以理权衡。每一方都有不同意他人观点的权利,但也应尊重他人不同观点存在的权利。应当抛弃以“力”服人的野蛮习气,而以“理”服人。声音大、嗓门高,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并不能在学理上站住脚。依靠学术以外的压力,并不能使人信服。语言、文化、权利的任何暴力,都不能永远起作用。谁也无法阻挡人们探求真知的进程。学术史终究还是要面对真相,回到理性立场。不轻易否定他人的懂。更不能以自己的懂作为绝对标准,去衡量、剪裁他人的懂。理解,表现为多样的可能。谁的理解是最好的、最准确的、最高级的?不是一人一时就能够简单确定的。理解的侧面、层次是多而杂的。理解的差异是绝对的,理解的同一是相对的。他人的理解,只要合乎理性的艺术的和审美的文明的逻辑、规律,即便有某些缺陷,也是可以存在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