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箕的文学史观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13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文学发展的动因
吴应箕对文学发展的探索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学演变的表层,对史的演变作一叙说,而是以此作基点深入到文学活动之中探索文学演变的外因和内因,从现象的描述而进入形而上的哲学的思索。
首先,古人总习惯于把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去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认为文学不能脱离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吴应箕在《庚辰房牍序》中说:“向使先辈居今之日,岂不知文章与时变易?”又引用了江盈科之论表达出对这一传统的认同:“古诗所命题……皆就其时事构词,因以命篇,自然妙绝。而我朝词人乃取其题,各拟一首名曰复古。夫彼有其时有其事,然后有其情有其词。”(《楼山堂集》卷十六《杨学博诗序》)然而他没有停留在江盈科的观点上,而是沿着这条路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在《庚辰房牍序》中说:“往在天启乙丑间,海内鼎沸,读当时之文,亦蒙昧杂乱,令人惶惑,作者或不知其然,然不可谓非作者过也。自皇上(崇祯)躬涤日月,由戊辰至于今日,经术之言间有兴者,则世道昌明,此其验矣。呜呼!文章风会之相系,讵不信哉?”(《楼山堂遗文》卷五)又说“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不尽见于此,而往往验于此。今天下困于二患:师无纪律,勇于掠而怯于战,名为兵,实为贼也;官无气节,奔北不恤,降屈不耻,而仗节死义者,百无一二,名为士,亦实贼也。呜呼!此待今日知之乎?予盖读数年来之文而伤矣。割裂经史之义,引六朝五代靡杂之词,名为文,亦实贼也。故无纪律者皆无法度者,渐积之余,而无气节者,即无理义者,卤莽之效也。以是而言今日之文,岂小变哉?”(《楼山堂遗文》卷五《陈殿赞序》)虽然吴应箕所论也是传统观念,但在下面的几点上却论述得非常深刻,超越了前人。
第一、指出了“世道之治乱”影响到“人心之邪正”,进而影响到文学的风貌的变化。由于世道之不治,直接导致了“师无纪律,勇于掠而怯于战”和“官无气节,奔北不恤,降屈不耻”社会风气的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而改变。吴应箕由此而类推,“故无纪律者皆无法度者,渐积之余,而无气节者,即无理义者,卤莽之效也。以是而言今日之文,岂小变哉?”结合其“文者,生乎心者也。……由所见三十年之文以推测其用心,其害亦从可睹矣”(《楼山堂遗文》卷二《梅惠连稿序》)的论述,我认为他已意识到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是通过中间环节而起作用,虽然他没有明确地表述社会心理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但他已经意识到在文学与社会之间,直接对文学发展变化起作用的是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这一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第二、“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不尽见于此,而往往验于此”,文学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不是一一对应的机械的反映。这是因为他认为“文者,生乎心者也”,“诗者,性情之物也”(《楼山堂遗文》卷三《存朴斋诗序》),当时的社会心理须经作者之心而进入作品,是要经过信息的转换的,但“有并业弟子,传著或异矣;亦有同产季昆,师受则殊。本所自授也,见偶异焉”(《楼山堂集》卷十七《崇祯甲戌房牍序》),当时的社会心理内化为作家的个性心理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尽见于此”,但尽管如此,文学作品还是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的'烙印,往往能验证“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
第三、“作者或不知其然”,也就是说社会对作者的影响是“渐积”的、潜在的、深层的,社会心理是逐渐内化进作者的个性心理之中的,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当时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有时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然不可谓非作者过也”,是他从文学经世的理念出发,要求作者要深入地观察社会变化,并进行深刻地思考,知其然,不为流俗所左右,要有为而作,有意识地写出“裨益治教”、“资于劝惩”的作品,纠正当时的文风与世风。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吴应箕除了从面上论述社会政治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外,还具体到科举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典文之司惟资序是及,而妙选之令无闻得隽之文,以浮华见荣,即淹通之士罕遇,上下相化,法日苟简,文益卑靡。”(《楼山堂遗文》卷四《崇祯癸酉科牍序》)所以士人揣摩时习蕲以动悦有司,操不然之说以冀幸,世风与文风相系,促成了文风的变化发展。


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