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吴应箕的文学史观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13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文学发展的动因

  吴应箕对文学发展的探索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学演变的表层,对史的演变作一叙说,而是以此作基点深入到文学活动之中探索文学演变的外因和内因,从现象的描述而进入形而上的哲学的思索。

  首先,古人总习惯于把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去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认为文学不能脱离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吴应箕在《庚辰房牍序》中说:“向使先辈居今之日,岂不知文章与时变易?”又引用了江盈科之论表达出对这一传统的认同:“古诗所命题……皆就其时事构词,因以命篇,自然妙绝。而我朝词人乃取其题,各拟一首名曰复古。夫彼有其时有其事,然后有其情有其词。”(《楼山堂集》卷十六《杨学博诗序》)然而他没有停留在江盈科的观点上,而是沿着这条路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在《庚辰房牍序》中说:“往在天启乙丑间,海内鼎沸,读当时之文,亦蒙昧杂乱,令人惶惑,作者或不知其然,然不可谓非作者过也。自皇上(崇祯)躬涤日月,由戊辰至于今日,经术之言间有兴者,则世道昌明,此其验矣。呜呼!文章风会之相系,讵不信哉?”(《楼山堂遗文》卷五)又说“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不尽见于此,而往往验于此。今天下困于二患:师无纪律,勇于掠而怯于战,名为兵,实为贼也;官无气节,奔北不恤,降屈不耻,而仗节死义者,百无一二,名为士,亦实贼也。呜呼!此待今日知之乎?予盖读数年来之文而伤矣。割裂经史之义,引六朝五代靡杂之词,名为文,亦实贼也。故无纪律者皆无法度者,渐积之余,而无气节者,即无理义者,卤莽之效也。以是而言今日之文,岂小变哉?”(《楼山堂遗文》卷五《陈殿赞序》)虽然吴应箕所论也是传统观念,但在下面的几点上却论述得非常深刻,超越了前人。

  第一、指出了“世道之治乱”影响到“人心之邪正”,进而影响到文学的风貌的变化。由于世道之不治,直接导致了“师无纪律,勇于掠而怯于战”和“官无气节,奔北不恤,降屈不耻”社会风气的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而改变。吴应箕由此而类推,“故无纪律者皆无法度者,渐积之余,而无气节者,即无理义者,卤莽之效也。以是而言今日之文,岂小变哉?”结合其“文者,生乎心者也。……由所见三十年之文以推测其用心,其害亦从可睹矣”(《楼山堂遗文》卷二《梅惠连稿序》)的论述,我认为他已意识到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是通过中间环节而起作用,虽然他没有明确地表述社会心理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但他已经意识到在文学与社会之间,直接对文学发展变化起作用的是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这一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第二、“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不尽见于此,而往往验于此”,文学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不是一一对应的机械的反映。这是因为他认为“文者,生乎心者也”,“诗者,性情之物也”(《楼山堂遗文》卷三《存朴斋诗序》),当时的社会心理须经作者之心而进入作品,是要经过信息的转换的,但“有并业弟子,传著或异矣;亦有同产季昆,师受则殊。本所自授也,见偶异焉”(《楼山堂集》卷十七《崇祯甲戌房牍序》),当时的社会心理内化为作家的个性心理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尽见于此”,但尽管如此,文学作品还是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的'烙印,往往能验证“人心之邪正,世道之治乱”。

  第三、“作者或不知其然”,也就是说社会对作者的影响是“渐积”的、潜在的、深层的,社会心理是逐渐内化进作者的个性心理之中的,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当时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有时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然不可谓非作者过也”,是他从文学经世的理念出发,要求作者要深入地观察社会变化,并进行深刻地思考,知其然,不为流俗所左右,要有为而作,有意识地写出“裨益治教”、“资于劝惩”的作品,纠正当时的文风与世风。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吴应箕除了从面上论述社会政治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外,还具体到科举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典文之司惟资序是及,而妙选之令无闻得隽之文,以浮华见荣,即淹通之士罕遇,上下相化,法日苟简,文益卑靡。”(《楼山堂遗文》卷四《崇祯癸酉科牍序》)所以士人揣摩时习蕲以动悦有司,操不然之说以冀幸,世风与文风相系,促成了文风的变化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