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箕的文学史观论文(第6页)
本文共计113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与此同时,他出于世风与文风相系的原因,希望通过对盛世文学的学习来挽救当时衰颓的文风,进而改造当时的世风,针对当时“然同一学古矣,今之人又取韩欧所扫除六朝五代之古以为古,而反以唐宋为卑”(《陈百史古文序》)的现状,提出反对以六朝五代“衰朝之骈词”为典范的主张,所以他虽说“古文者,左史以来诸书也”(《楼山堂遗文》卷五《庚辰房牍序》)但实际上他所说的“古”主要指两汉八家,是复社“比隆三代”的政治理想在文学领域的必然反映,但复社文人中普遍绍绪七子,“文必秦汉”,吴应箕遵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将“文必秦汉”的取法范围扩大到唐宋,这无疑要公允些。
(三)如何复古
不管是七子派,还是唐宋派,在如何复古的问题上,有着一致的地方,就是都注重学习古人的“法”,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关键是他们偏面地强调“法”,将文学引入了歧途,而遭到吴应箕的批评。
在《与刘舆父论古文诗赋书》中,他说:“仆观本朝以文名者,莫盛于弘嘉之际,尝妄论之。如王李所訾毗陵、晋江者,其文未尝不畅,然终不能免俗讥之,未为过也;王李亦未尝不整齐其言,于经术甚浅,千篇一律而生气索然空同,才高气劲,然少优柔之致,自矜于法而溪径不除;王维桢娴于体矣,亦未能畅所能言。故韩柳欧苏之文求之本朝,实无其匹也。世之无古文也久矣,今天下不独能作,知之者实少。小有才致便趣入六朝流丽华赡,将不终日而靡矣;高者亦言史汉韩欧,然不过抄袭其字句而已。见道之文则百未见一,代兴之责,未知何归?”(《楼山堂集》卷十五)将七子派、唐宋派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既看到其在弘嘉之盛中的作用,又以历史比较的方法批评其偏重“法”所带来的弊病:一是偏重“法”而不注意文章内容的开拓,导致其文“于经术甚浅”,甚至文不见道,或滑入“流丽华赡”一途;二是偏重“法”,模拟抄袭而不去“根心为文”,致使“千篇一律而生气索然空同”,缺少个性。
在《答陈定生书》中称:“茅鹿门之评古文,最能埋没古人精神。而世反效慕恐后,可叹也。彼其一字一句皆有释评,逐段逐节皆有圈点,自谓得古人之精髓,开后人之法程,不知所以冤古人、误后生者正在此”。茅坤的这种形式主义评点方法,把注意力放在了字句段节上。吴应箕认为并不是说这些方法不能讲,而是应该首先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探索他的意匠经营,再看他怎样表达。离开了这些探索,光讲表达方法,这就成为死方法,容易误后生了。正如他在《八大家文选序》中所说:“古文之法至八家而备,八家之文以法求之者辄亡。夫文不得其神明之所寄,徒以法泥之,未尝无法也,舍其所以寄神明者而惟便己之为求,天下岂有文哉!况以论八家乎?”(《楼山堂集》卷十七)“神明”者,情志也,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上述的复古的弊端,吴应箕吸收了七子派、唐宋派、性灵派的合理成分,主张在“根心为文”的基础上“上下圣贤以研理,出入古今以行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其为文抒导性灵而无不根极于理要,骤驰古文而未尝逾越于法矩”(《陈殿赞序》),“深宿于圣贤而优游典重,有古作者气象”(《又与源常书》)。就这一理论主张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从动机上论,反对一味功利的学古动机。他说唐宋八大家“以其文有法度之可求,于场屋之取用甚便,而袭其词者但蕲以动悦有司之一日,非必真有得于古人不传之妙而师之也,于是文之精神以亡”(《八大家文选序》),认为“古之学道为文者,非有所利而为之也,况为此矣又不废彼。丈夫屈首受经,上之可为圣贤,下亦不失卿相,曾何疑惮而顾,不专志一趋,心摇摇如悬旌耶?”(《李源常稿序》)
二从原则上论,他强调学古要知变通,否则“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楼山堂集》卷十六《古方略序》)。他说:“至学先正者不知变通而惟袭其成格,所谓木土偶人,具衣冠笑貌,俨然人也,而全无人气矣,此辈人又乌足与言古哉?足下《东山》诸作方是真古真先正,何也?以其法度严整而气韵生动,其长短变化殆有不可测者,故为不可易也。”(《与钱吉士论时文书》)学法而求其变,显然有吕本中“活法”的影子。


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