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篇(第6页)
本文共计322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师)肯定方法基本正确后,提出:测的温度是否准确?
(生)(改进后)设计二:把电阻放在水中,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大小。
(师)(继续引导)若电阻放在水中,水是否会导电?电流表显示的电流是否为每个电阻中的电流?你该用什么水?
(生)设计三:改为用纯水。
(师)你能让纯水在较小电流时温度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吗?为什么?
(生)设计四:改为电阻丝放在比热更小的液体(如煤油)中,当电流通过后使煤油的温度升高,测出温度变化来研究热量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师)的确,煤油的比热较小,可使水的温度发生比水更明显的变化,可是这温度变化是否真的明显到能够测出?若不明显,对实验结论的得出有何影响?
(生)设计五:用煤油的体积变化反映热量大小。
(师)你能明显看出煤油的体积变化吗?毕竟温度变化是不多的。
(生)此后学生虽经思考,仍无办法可施。
(师)是否记得老师在体现物体受到压力时发生形变的实验?(用玻璃瓶装水,挤压后观察细管中的水面上升情况)
(生)设计六:用“放大法”观察体积变化。
通过上述情景创设,使学生始终被问题所困惑,逼迫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直至最终设计出合理实验方案,也更加理解书本中采用这套装置的原因。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变量控制指导下的另外相关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材料,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极佳的“愤悱情景”。因此,在探究教学中,应侧重于“怎么办”型和“怎么样”型的问题。有时为了激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要把“是什么”型和“为什么”型的简单问题进行转化。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创设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彭前程:《创新实践探索》物理教师20024
[2]李友兴:《关于问题情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师20024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5
一、生活化的课程导入
第一,科学有效的课程导入,对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在讲解关于汽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游泳池中出来时会有什么感觉,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逐步地向学生讲解其感觉的产生是由于汽化带走了热量,并为学生进一步渗透汽化的相关原理与现象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探究中,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也会更加容易。第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难度系数较大,而利用一些生活现象无法呈现的物理概念,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完成讲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和视频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看不到月亮的整个部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发表意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再逐步地向学生渗透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力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摩擦生热的知识,这样学生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了。同时在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由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面对汽化、液化以及固化等概念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身边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在包装袋上会有固体粉末出现,而撕开包装,则会出现气体等。
三、物理作业的生活化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比较活跃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布置物理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在结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并通过相互探讨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到生活中去进行调查,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