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篇(第19页)
本文共计322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尽管物理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敏锐的认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对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者对遇到的问题不懂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等。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能够用物理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紧扣学生关注、想了解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身边常见的水、冰、霜等物质,以及自然界中雾、雪、雨等天气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和现象在状态上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
在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新能源、激光应用、超导和纳米等特殊材料的应用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惑时,再经过教师适时的释疑,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相关的答案,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或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如果物理教师善于利用物理科的优势,尽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操作,哪怕是学困生,也都会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时,教师先给一个电热丝裸露在外的电炉通上电,然后请几个学生代表把手放在电炉旁边,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接下来,教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电炉(电热丝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电压下通电,让学生上台观察、对比:两个电热丝的发红、发热程度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为电热丝的电阻不同造成的。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直接的实验观察中获得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技艺为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经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爱学、乐学物理,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