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思考
本文共计72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思考
随着西周所创的宗法封建制度日趋崩溃,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生剧烈变动,下面是一篇在这一背景下《孟子》中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意蕴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引 言
在儒家视域中,舜因其恪守人伦之常和践履圣王之道而被尊奉为世人典范,孔子与孟子赞美舜的德行之处俯拾皆是,两者更是将舜所承载的道德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自觉。
①传说舜年二十就以孝称名于世,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更是将舜的孝行列为首位。此外,舜“孝感动天”的行为流布民间,逐渐成为丰富的民间传说,如在九嶷山舜帝传说圈中,不仁的弟弟象被舜的孝行所感化,从而改邪归正,追随舜帝并赢得了潇韶峰下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盛赞舜帝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②目前学术界对舜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如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基本前提即肯定舜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积极影响; 学术界对舜的孝行品德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孟子》文本中舜“窃负而逃”和“封象于庳”,将舜“窃负而逃”定性为典型的行为,甚至将舜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家族宗法血缘性的义务原则,视为现今国家体制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舜备受争议的案件中,舜既是瞽叟之子、象之兄长和天下共主,因而涉及到父子、兄弟及君臣等多重关系,而父子关系是一切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君臣关系亦是以父子关系为重要前提的,如《礼记·丧服四制》所载: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孟子》中关于舜与瞽叟父子关系的材料在“离娄上”、“万章上”和“尽心上”等章节中都有记述。
本文以“亲亲”与“尊尊”关系为视角,来深度探讨舜“窃负而逃”哲学价值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③要把“亲亲”和“尊尊”的视角落在实处,则离不开《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因为咸丘蒙之问可引出舜为何“窃负而逃”的一系列问题。
1、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意蕴
咸丘蒙之问的原文如下: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孟子: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士;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 《孟子·万章上》)
1. 1 咸丘蒙之问的由来
庄子借孔子之口曾言世间有足以为戒的两个大法: 父子之亲和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是天生而然则不可解于心,君臣之义则不得而然且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可见,父子之亲和君臣之义为当时所熟知,因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则成为战国以后所不得不面对的时代问题。在西周时期,周人通过把宗法制与嫡长制结合起来,使得家族的纵( 嫡长继承) 横( 宗法制) 两面都产生联系,将之用于国家政治体系中,则使得国家主体纵( 中心到边缘) 横( 最高层到最底层) 都存在亲缘关系,并根据亲疏远近而赋予不同的政权和族权,这就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从而国家体制中始终贯穿着政治与亲族的两条主线,既有严格的政治统治又能形成周人的亲和力。因此,宗族子弟居家则为人子,出外则为人臣,伦理与政治合二为一,父子君臣结构内在冲突并不严重。
随着西周所创的宗法封建制度日趋崩溃,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生剧烈变动。当郡县制取代宗法封建制,随之而来的就是世代贵族势力的削弱和平民阶级的崛起,君权也随之脱离亲属宗族的束缚; 而在宗法封建时代,君权未能超出宗族集团之上,君王的废立常取决于公卿和大夫们,故孟子也曾言: “君主有大过,贵戚之卿可前去劝阻,君主多次不听则可被贵戚之卿们废立。”( 《孟子·万章下》) 这些变动又进一步影响到父子观和君臣观。在西周时代父子君臣皆为亲属关系,两者虽有内在的冲突,但通过血缘关系可进行缓和与调剂。平民阶级的崛起,则取代贵族的官僚们所面对的君上很有可能不是自己的父亲或者宗族一员; 与此同时,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和世袭贵族的衰弱客观上加强了君权。那么,这个时候的父子之亲和君臣之义何者更为重要呢? 这就是咸丘蒙问疑于孟子的原因。

数学毕业论文答辩问题汇总
关于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规定
物体论原理
生态哲学论文
具身认知理论下武术教学的哲学探究的论文
关于对现代逻辑中量词的逻辑哲学进行分析论文
浅析生态哲学理论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指导论文
《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史的论文
钢琴教学中的现代教育论文
面对现代西方哲学困惑的若干思考
意大利留学奖学金可以给怎样人士介绍
关于医学论文发表必须了解的12个词
SCI论文发表全流程解析概要
医学论文发表经验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及打印装订要求
SCI论文发表的一些技巧分享
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高级工程师该怎么发表论文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学术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