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孟子》中的咸丘蒙之问的哲学思考(第2页)

本文共计72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 2 对咸丘蒙之问的原文剖析

  咸丘蒙之问已经将父子之亲与君臣之义的冲突以非常尖锐的形式提出。对于该问题的尖锐程度及其表现,笔者分析如下:

  其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在《吕氏春秋·慎人》中是出于舜帝之口。咸丘蒙可能藉此而发问于孟子。既然舜自己说出这样的话,那么舜的父亲瞽叟该以何种身份与他相处呢?

  其二,咸丘蒙之疑问的情境在后来的历史中真实出现了。刘邦称帝后,每五日就去朝拜太公( 刘邦父亲) ,行家人父子礼节。太公一家觉得此事不妥,对太公谏言: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后来高祖再去问候太公时,太公拿着扫帚急忙退却,刘邦大惊就赶紧上去搀扶太公。刘太公说: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 《史记·高祖本纪》)其三,当时有传闻说舜即大位后,尧、瞽及诸侯都北面朝看称臣。舜看见了瞽叟,容貌局促不安。孔子感叹道: “这个时候天下危险得很呀! ”( 《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于此请教孟子,孟子虽然直接把这些问题归之为齐东野人之语,可传闻中孔子的感叹仍见之于先秦其他文献中,而且所载内容与孟子所答不符,如《韩非子·忠孝》记载: “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 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 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

  《墨子·非儒》载: 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 “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 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是否真有如咸丘蒙所言的事情已经无从考据,它们可能是思想家们对共有的世界和同一的历史不同的再造和解释,以期阐释自己的思想。因此,若孔子有如此之叹,则他的感叹所突显的问题是: 位居天子的舜该以何种身份面对自己的父亲? 以君臣身份处理,则有失孝道; 以父子角色对待,则有损君位。这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尊重父亲与敬重君上两者谁更为重要?

  1. 3 对咸丘蒙之问的理论分析

  “亲亲”和“尊尊”是西周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礼法产生的两大前提,故“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礼记·中庸》) 。所谓“亲亲”,则是基于天然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宗族圈内的伦理纲常,强调父子之亲、兄弟友爱和敬宗法祖等; “尊尊”则是在“亲亲”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尊卑秩序,既有家族内尊卑先后,亦有政治生活中的尊卑差别。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在政治关系上的扩展和延伸。

  “亲亲”之所以成为“尊尊”的基础原因: 由尊敬父亲而能向外敬重于君主,这种做法在推行封建宗法与嫡长子制度的周朝更畅通无阻,因天子对于太子、诸侯对于世子而言就是典型的“人君亦人父”,反之则“人臣亦人子”; 诚如《礼记·文王世子》所载: “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

  综上所言,舜所面临的是两难选择的问题: 选择维护君主的尊严则必然有损孝道; 择取父子之亲则须摈弃君臣之义; 舜相比寻常人而言更具有代表性,因为他本人扮演君王和人子的双重角色,维护天子之尊是其自身内在的要求。这种两难抉择表明了“亲亲”和“尊尊”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构体,但两者又无法分开处理,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因此,这是万般无奈下的抉择: 只能从父子之亲和君臣之义中选择其一,退一步而言,则只能肯定其中之一的优先性。

2、孟子的抉择———舜“窃负而逃”

  面对咸丘蒙的问疑,孟子告诉咸丘蒙不可拘泥文字而曲解语句,也不可拘泥于语句而歪曲原意,需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推测作者本意; 孟子认为舜即使位居九五之尊仍不失孝子之行,借用《尚书》逸篇中的记载说: “舜恭敬地来见瞽叟,态度谨慎恐惧,瞽叟也因之顺理而行。”( 《孟子·万章上》) 总而言之,孟子的意思是舜不以瞽叟为臣,瞽叟不失为父的尊严。可见,孟子不愿因尊尊之义而损亲亲之仁,下面笔者将对此结论进行论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