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精选】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5篇(第18页)

本文共计322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对教材上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确保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是微小、短暂的,不易被观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组教师就与实验员一起积极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良,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以增强实验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惯性》教学中有两个常规的演示实验:一个是“用钢尺击打棋子”实验――用钢尺击打一摞象棋子中间的某一个,让棋子飞出而看到上边棋子由于惯性落回原位置。第二个是“小球惯性”实验――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纸片上,一起搁置柱状金属管上,被拉弯的薄金属片快速撞击把纸片撞飞,而球由于惯性落回原处,没有随纸片飞出。我们改良后的实验装置是把教材安排的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具体做法是:把小纸片和小球都换成了若干个圆形硬塑料块,它们的直径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着放置,且分别在边缘粘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而薄金属片选择的长度以只能击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块为准。演示实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拉弯薄金属片进行击发,可见到最底下的塑料块被击飞的同时,不同颜色的塑料块落下又紧跟着被击飞。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都惊叹不已,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

  同时,我们利用课件演示,或者增加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等,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提高可见度,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到,因而教师在完成实物实验演示之后要紧接着补充课件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额外增加动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性认识

  教材上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而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内容进行额外的实验情境补充,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也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玩“比一比谁射得更准”的游戏:教师提供相同的一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条)、薄金属片、薄竹片、小石头粒、纸片(若干),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选出代表做射手,想办法击中前方讲台上的模拟老鼠的靶子,每组选三人,每人有两次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流速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自制喷水壶”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一玩”,学生就会兴奋不已。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这个现象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实验的过程,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巧妙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开展教学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要求物理教师用心研读和精准把握20xx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通过生活的感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会觉得深不可测,不好学。这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就能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杠杆》时,教师准备了一些学生见过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羊角锤、镊子、树枝剪刀、指甲剪、开瓶器、蛋糕夹、老虎钳),请学生上讲台逐一展示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再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认识了杠杆分类的条件。 (二)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