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论文字体字号规范(附范文22篇)(第24页)

95 次下载 52 页 83287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能够增强公民对社会立法的补白功能

  在快速发展的新型社会条件下,法律自身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使它经常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因素常常导致立法工作难以跟上社会生活对法律的需求,出现某些法律调整的社会真空。在这些无法调整或因法律不完备、不健全而不能完全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法律意识往往能起到一种拾遗补缺的作用,即社会主体能够根据他们的法律意识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填补立法空白。例如当代克隆技术、试管婴儿、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给立法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国家机关有时难以在这些领域及时立法。在法律出台滞后和现有法规欠完备的条件下,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的调整和补给功能。

  3、法律意识现代化有助于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方面,法律意识在司法(执法)机关及司法(执法)人员将法律规范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中时,其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执法用法和法律判断的正确与否,而且在遇到法无明文规定而客观上要求他们做出决断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依据自身已有的法律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地做出判断,保证司法和执法活动有效进行。另一方面,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必然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以规范的行为保证良法实施。由于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基于理性认识万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神圣的体验,因而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必然形成对法律的全面尊重和崇奉,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人类之所以选择法律并遵守和维护法律,根本因素是利人利已的内在需求,而非外在强制。①

  4、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有助于强化法律监督

  法律意识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中人们对正义、秩序、安全、公平与幸福等终极价值的憧憬与追求,而且表现在对法律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对法律运行过程是否合乎法律精神的评价。一般而言,人们的法律知识越丰富,对法律的信仰、依赖越强,则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超高,社会法律监督的效果也越明显,其对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

  二、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加之意识本身的高度内化,要想精确把握一个国家公民群体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的评估与分析。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议和法治理论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别是公民法律意识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现代法律意识的特征已开始形成,如主体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义务意识、积极守法意识等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中国长期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潮的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形成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了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许多公民仍习惯于按照传统观念参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给予“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之器,渴望“法立而无犯,刑设而不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并给我国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即“领导人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治信念的动摇成为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②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居统治地位,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现实生活教育和政治教育,逐步明了社会主义法的性质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对现行法律的评价上,尽管大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的角度,一般都肯定了现行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现行法律去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又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法制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信赖政策或某些行政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得也不愿意去运用法律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