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集锦15篇】(第15页)
本文共计452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我们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一般在学校比较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在他们走进社会时,在适应能力方面比较强,工作积极上进,与上下级沟通顺畅,工作业绩不错,不少学生成为工作能手、部门负责人,有些学生音乐方面表现突出还成为了部门的文艺骨干。比如,旅游专业的陈小飞,是我们合唱队的一员,她现在是某饭店的经理;旅游专业的梁媛媛,是部门的文艺骨干;计算机专业的朱辉是乐队的一员,他现在也成为了部门的负责人……接受音乐教育容易养成好的性格,如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做事时思维敏捷、自信心强、善于交际,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最好的人格素质教育,是社会非常需要的素质。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就应该很好地把音乐教育推广和落实到职业教育当中,让它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2]左玲玲.音乐素质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3]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音乐教育论文9
高校音乐教育内涵及特点探究
一“、音乐”和“教育”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音乐和人类的活动联系十分紧密,音乐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研究音乐,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音乐的理解将空洞而毫无意义。研究音乐亦是研究社会和文化,音乐是其一部分。由人类的产生,来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需要,二是交流思想、传递思想的手段”。可见教育起着教化和传递知识的功能。教育不仅是一种高级的生产劳动,更是一种创造,实现着知识的革新,要求受教育者主动性接受。李家成这样描述人的生命的主动生存:“人的生活过程,就是在追求更好的生命存在、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样式,追求着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追求,不是对确定目标的实现,而是一种动力学的力量、策略性的行为……”所以对教育的理解,不能失去人之生命的关怀。把人作为音乐教育的主体来对待,才更有现实意义。由于人类社会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家国情不同,很难用确切的概念来定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文化、社会、民族等文化哲学相关,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开拓思维,促进其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说:“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国际性,那么这当中都涉及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们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心理内聚和精神团结支柱的作用。重视我们文化母语的音乐教育,也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音乐教育一步一步地从“人文”,不断地与“科学”结合,实现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音乐教育应当坚持多元化教育。我们可以参考和对照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对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他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单一种族研究课程、多种族课程、多种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过程。班克斯教授建构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则可以坚持以下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的建构过程、消除音乐价值判断的二原对立、平等的教学法、强化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高校的音乐教育,形态不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音乐基础教育薄弱,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缺乏基础的音乐知识,所以到了大学,难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