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集锦15篇】(第16页)
本文共计452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笔者在学校教授“音乐鉴赏课”就发现了这一现状。也说明了我们要加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理解音乐文化,以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每一种音乐,都是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有用于娱乐的,有用于宗教仪式的,有用于社会功能的。音乐就像一条河流,永远在流淌,并且在进行细微的变化。每次感受的音乐都会不同。我们需要把音乐当成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感知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高校音乐教育特点
1.高校音乐教育要与世界音乐文化相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代表着中国先进知识所在,在坚持本土化音乐教育的同时,须结合时代的主题,与世界音乐文化相接轨。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对文化的研究早已经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维角度。我们需要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育不仅仅涉及音乐的解释和阐述,会关联系到诸如政治、宗教、经济、媒体、科学、旅游、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不能陷入“欧洲中心论”,我们要用人类学所倡导的“他者”角度去思考音乐和教育。譬如对于世界其他部落的音乐研究和传授,不能按照同一个的模式去对待。霍德华和库拉斯在谈论大草原印第安人时指出:他们表演太阳舞来召唤雷鸟来带来雨水,由此为水牛(或者今天的牲畜和农作物)提供青草,他们还要诱使这位造雨者停下来,在他们的'领地上“休息”,他们在太阳舞的竿柱分叉处为它提供了“窝”……舞蹈者装扮得像小雷鸟一样,他们吹鹰骨笛来模仿雏鸟的叫声。我们需要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其他民族的带有仪式行为的音乐。了解和学习其他部落民族的音乐,开阔视野,增加音乐文化知识,以提高音乐教育水平。
2.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辩证、联系的观点。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时,不仅要传授基础的音乐知识,也要注重音乐意义的探讨。不仅要研究音乐本体,还要联系音乐活动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我们需研究本国的音乐,包括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还要转向全球性的研究。音乐教育要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交流,才能不断地取得实效。音乐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教育中,没有音乐教育,缺乏了美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音乐教育,是服务于生活的。有了音乐的欣赏,人的情感体验才是全面的。古代中国思想家及音乐教育家不仅从音乐作品或音乐行为本身,而且从构成音乐的价值在于“乐和”“心和”“人和”“政和”,最终形成了“以乐教和”的价值观,并以此去评价音乐的价值。
3.音乐教育要转向更广泛的视野中。由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我们需要用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来对待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坚持本土化音乐的同时,接受异文化的音乐。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的中心开始由“音乐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内特尔在1992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上的发言提出了“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是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求。既要提高的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以优秀的品质来影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对于学科建设十分有益。源源不断地把高雅音乐文化传导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三、结语
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和传授,是一种广阔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教授音乐知识时,不仅要汲取自己国家的优异成果,更要积极接受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肯定中批判。把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播到国外去,使其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大放光彩,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地提升,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音乐的价值,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