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通用5篇)(第5页)

本文共计208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理想信念;参与型;改革育人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令人堪忧。可以说“迷茫”、“无目标”是当今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态。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国际环境逐步趋于和平稳定,很多青年人因而丧失了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国家荣誉而奉献自己力量的热情与信念,集体意识趋于淡薄,个人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抱负,能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人才,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并身体力行。

一、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解的误区很多

  大学生认为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乌托邦”式的。由于现在的80、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学生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又多为独生子,让很多学生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和不愿奉献,看重名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有些学生满足于现实的物质生活,认为理想信念遥不可及,可有可无,甚至价值取向扭曲,唯利是图,缺乏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华南师范大学对该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仅占32.2%;

  “信仰国外某种主义”的大学生占4.2%;“信仰中国古代的儒、道、佛教”占11.6%;“没有信仰”占27.6%;“想要建立某种信仰,但未确立”的22.3%;“信仰其他宗教”占21%。想要建立某种信仰但未确立的大学生与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两者之和几乎要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

  此外,很多高教教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也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两课”老师的事情,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学生知识,思想教育跟自己无关,而将大学校园变成了培养“机器”的“工厂”。孰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教会他们本领,即所谓的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而育人既是教书的前提又是教书的目标。

  (二)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走学工路线,依赖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完成,通过党课,始业教育、“两课”等途径来完成教育任务,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分离,思政教育带有强制性、套路性,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以“两课”教学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对本校学生调查后的结果显示,72.7%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单调,枯燥乏味;71.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65.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对“两课”没有兴趣;38.7%的大学生认为内容抽象难懂。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基于参与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

  民办三本院校灵活的教育机制使得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凸显特色,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开拓创新,通过建立参与型的学风建设体系,使教师和学生有机融为一体。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突破了以往的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分离的状态,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