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通用5篇)(第4页)

本文共计208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对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内心确认,否则只是外在强加的规则,而不是理想信念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被视作奠基人的两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反问,诱导学生找出自己思维的盲点与疏漏,却基本不为学生提供确定性的真理,而通过对话使学生自己探索真理之所在。而这种通过对话而不是宣称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方法被其称作“助产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并未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平等地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苏格拉底外在的给予,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作为“助产士”,这种对话的方式也被哲学家称作辩证法的原初形态。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理性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确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思想观念的自我反思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在使用辩证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一思想方法内化为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3

摘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此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参与型的教育模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以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