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通用5篇)(第2页)
本文共计208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制度化建设,我觉得包括制度、规范、办法三个层面,制度是具有约束力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更多体现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于引导,允许犯错,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约束,我更倾向于制定规范,就是告诉孩子们对与错、好与坏、丑与美、从小建立起道德的标准,引导孩子们在不断自我判断、自我修正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系化建设则是趋向于工作的习惯,在学校,德育体系、教学教研体系、艺术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管理体系是主要的内容,在各个体系中,又要形成多个系统,就德育体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统,让德育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增加教育的技术含量;德育活动系统,从班队会、大型活动、常态活动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避免各种变化对活动效果的干扰;德育媒体系统则是一种宣传表扬、承认肯定、正面引导的有效手段,相对固定的专题、形式、选题方向、宣传取向都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系统更是弘扬正气、健康行为的重要方面。
也许用这样短短的时间难以把我2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达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内容、科学操作、长效坚持,我们的教育理想一定会成为自己教育人生中开得最艳的鲜花。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2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课题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高三学生数学焦虑的现状分析论文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的几种途径论文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论文
金融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语言艺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海外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现状与有效对策论文
浅谈学生管理的“望、闻、问、切”
高等院校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不足与完善论文
浅析实现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论文
浅谈数学学习中情感态度与自信心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的论文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通用5篇)(第2页)
针对高校艺术生入学教育实践与探索论文
有关家庭教育理论文章
关于家庭教育观的论文
家庭教育观念论文
儿童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论文
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