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析逻辑与文化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47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 二) 文化范式的提出: 由“据西释中”到“历史分析”、“文化诠释”。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据西释中”的方法,崔清田教授又称之为“由外视内”。基于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西方传统逻辑的中国式讲述,而不是对具有自身特质的墨家辩学思想的阐释”。崔清田教授提出,应当转变墨家辩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变“由外视内”为“由内视内”。“由内视内”,是以墨家学说、中国古代文化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为根据,对墨家辩学自身的特质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研究,把对墨家辩学自身内容的研究,指向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由内视内”的研究方法,崔清田教授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一文中,将其表述为“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这两种方法的提出,是“对于被视为中国逻辑史研究重点的名学与辩学而言”,是为了克服“据西释中”方法的缺陷,深化中国逻辑史研究。所谓历史分析,就是深入分析名学、辩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面对的问题,以及学派代表人物的追求和动机。所谓文化诠释,就是把名学、辩学视为先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参照先秦时期的政治、伦理、哲学和科学思想,以及先秦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对名学、辩学的理论给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阐释。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不排斥比较,只是要求这种比较研究必须以明确认识名学和辩学得以产生并受其制约的根据———社会的和文化的背景为前提。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一文中,崔清田教授对“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方法的提出,标志着他对21 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应该如何“更新方法以拓宽思路”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 三) 文化范式的应用之一: 对中国逻辑研究中几个关键词的辨析“名学”、“辩学”、“名辩学”,这三个术语是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词汇,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不可能不涉及它们。崔清田教授在其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辨析。作为称谓先秦学术思想的用语,“名学”、“辩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后人提出来的。它们被普遍、频繁地使用,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事情。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在使用“名学”、“辩学”时,对二者的含义理解不尽一致。作为指称中国古代的两门学问,名学和辩学存在着明显区别。名学是先秦名学的略称,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用法。狭义的名学,是指“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和先秦其他学派学术思想的、以‘名’为研究对象的名家的学问”。广义的名学,不仅包括名家之学,还包括先秦各家有关名的讨论。大致说来,名学是以名为研究对象,以名实关系为基本问题,以“正名”为核心内容的学问。名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有重政治、伦理的一面,也有相对重智和抽象的一面; 既有名实关系的讨论,也有宇宙观问题的分析; 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

  名学涉及到了名的界说、功用、形成、名与实、名的分类、正名、名的谬误、名与辩说等诸多问题。辩学的对象是谈说论辩; 辩学的基本问题是谈说论辩的性质界定与功用分析; 辩学的内容包括: 谈辩的种类、原则、方法以及谈说论辩语言形式的分析、言与意的关系等。需要注意,在先秦,“辩”可以兼指辩论以及没有争论的谈说。名学与辩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说,‘名实之辩’孕育并促成了辩学的产生; 辩学也推动了名学研究的深化。”具体而言,先秦以来,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包括“名实之辩”在内的激烈的思想和学术争论,促使各家都对谈说论辩的方法予以关注,这就引发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同时,百家争鸣中的实际材料,也为总结、研究谈说论辩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辩学的研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依据自己的角度对名加以考察。“这种对名的考察与分析,也丰富了名学的内容,推进了名学研究的深化。”另外,在辩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分析当时的谈辩实践并总结其中的原则、方法,就势必涉及各家对于包括名实问题在内的许多重要问题的具体争论。“名辩学”也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名学与辩学的内容虽然有别,但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人将名学与辩学合称为名辩学”。“名辩学”的提法,既可表明名学与辩学的区别,又能表明二者的联系,“并不表明名学与辩学可以互相取代、混同为一,更不能表明有一种既非名学、也非辩学的‘名辩学’”。关于名学、辩学与逻辑的关系,崔清田教授有两个别具特色的观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