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枕顶绣技艺图案装饰艺术研究论文

本文共计6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枕顶绣技艺图案装饰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

 以陕西南部地区民间手工枕顶绣技艺为研究对象,对陕南地区历史文化进行解读,运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田野调研,以大量实物图片为资料,从图形构型、艺术表现、色彩分析3个方面着手对枕顶绣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陕南近代枕顶绣技艺的图案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彰显了本地域人民祈福纳吉、崇尚自然的朴素审美意识。

枕顶绣技艺图案装饰艺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

 枕顶绣;图案;构图;色彩

  我国民间各地曾经广泛盛行使用手工绣花枕的习俗,绣花枕作为寝具在满足睡眠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美化装饰、文化传播的艺术功能。旧式绣花枕兴盛于清末民初,流传至今。手工绣花枕用布缝制而成,枕头较长,两端呈正方形,常缝缀刺绣着各种祈福图案的绣片加以装饰,这种装饰于长形枕头两端成对的刺绣绣片就是“枕顶绣”。由于枕头有对称的两端,所以枕顶绣一般是成对绣制,其图案的题材与内容相对应。绣花枕刺绣工艺精湛,针法多样,是一种审美装饰与实用功能兼备的寝具,不仅装饰纹样变化丰富,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绣花枕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的风格也各不相同。随着国际时尚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习俗西化,这种纯手工缝制的枕头在民间已不多见,附于枕头之上的绣片也如许多民间技艺一样面临失传的危局。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唐时期陕南汉中地区就已经有“男耕女织”的风俗出现,当时这一地区棉产量大,故已经出现了刺绣。清朝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棉花的种植面积较广,丰产的棉花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也促使刺绣等与纺织相关的产业兴盛起来,也为枕顶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旧式陕南民间女子出嫁,枕顶绣是非常重要的嫁妆之一,女子自幼与家中年长女性和邻里同龄人学习刺绣技艺,枕顶绣在她们一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田野调查法,从2004年至今在陕南汉中地区民间考察和收集了近百件民间实物绣片,以此为依据,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探究隐含于枕顶绣中的陕南地区民间技艺。

1陕南枕顶绣常见技艺

  陕南民间枕顶绣属于秦绣技艺,是陕西民间刺绣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之一,其刺绣工艺多见平针绣,图案手法上注重神似,夸张、富有想象力,构图充实饱满,生动而概括,对细节的处理上富于变化、遵循章法有条不紊,相比起其他刺绣种类注重的写实风格更具装饰性。陕南枕顶绣在技艺上充分吸纳了陕西民间保留的纳纱绣、平针绣、夹纱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多种传统绣种的针法精华,尤其常用平针绣,平针绣又称绗针绣或拱针绣,是最基础的一种刺绣和手缝针法,如图1所示。图中枕顶绣“瓜瓞绵绵”构图由藤蔓缠绕的“瓜”与近旁围绕的“蝴蝶”2部分组成。其中对瓜在技艺表现上主要通过平针绣中的长短针变化,并结合色彩的变化来突显瓜由内而外的层次变化,对于画面中心瓜上一颗一颗黑色的籽,主要通过打籽绣的方法,打籽绣就是指用丝线结成一个个极其细小的线疙瘩铺展在绣面上。这样的构图和技法打破了现实中的空间束缚,根据物象本身的象征需要,大胆地将植物果实的“籽”凸出于绣面外,表现出丰富的想象与自由的空间感。打籽绣在枕顶绣中用的比较多,主要用在植物的花蕊,动物的触角、眼睛等处,旨在突显绣品的立体感,从而呈现出一种类似浮雕的效果。

2陕南枕顶绣图案题材

  陕南枕顶绣图案的表现题材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分为植物、动物、器具与文字4类[2-4]。这4类题材在陕南枕顶绣图案中有时会以单独图案的样式出现,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以组合的样式出现。通过大量的绣片图形分析,并对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几种组合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陕南枕顶绣图案的题材,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撷取许多素材,以观照万物的表现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这些事物或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现象,或可在生物的形态中见到,水中鱼、植物中的葫芦瓜、莲花和寿桃,常见器皿中的花瓶、灯笼与家具都能被定貌于枕顶绣的图案,皆以寓意吉祥展盼美好生活,俯拾即是。有的4片1组,以“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为主题,或其他生活劳作的情景,以求相互呼应,并且这些造型题材在运用中还常出现不同题材的交汇组合,甚至复合重组,体现了手工艺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挖掘和驾驭题材的能力。以100块陕南枕顶绣绣片为基础,几种题材出现的组合形式和比例如表2所示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