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职称论文 > 正文

法学论文的发表及相关问题漫谈(第6页)

本文共计211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制约。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很俗,但不刻意帮助谁这也是职业道德要求,你必须要坚守这些规则。你在那些规则范围内,你职责范围内的,可上可不上的,你批了,这是自由裁量的事,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不在你裁量的范围内,你做得过分了的话,一次便罢了,时间长了必然是会有问题的。杂志没有公信力,领导会找你麻烦,那些没有被选上的作者会告你,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人你今天帮了他,他明天可能就会把你给出卖了。如果牵涉到利益,千万别去相信有什么真正的、永恒的情谊,或者说他会跟你好到什么地方去,那是不可能的事。

  五、匿名评审

  (一)一般流程及意义

  这是多数杂志必经的阶段,一般是双盲:评审专家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评审是谁,但也不能完全做到。一是圈子就这么大,比如说朱大旗教授要写税法的文章,全国写税法文章的作者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来。匿名评审专家有可能知道是谁写的。再有,就是有些人会做很多“功课”,他知道文章有可能到谁那里评审,挨个打电话,所以使得有时候这个匿名评审不能够真正地匿名,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中国法学》有一百多位的专家库,随机抽。匿名评审的环节不在我手里面,在我们副主编那里,所以文章发给谁去评我是不知道的,哪些人是匿名评审的专家,我只知道大概,但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清楚,这个专家库不归我管。结果回来之后,这个评审的意见、分数档次副主编报给我,是什么样我就认可是什么样的。这个环节我是没有控制力的,所以我说一篇文章我不能保证给你发出来。这中间的环节是完全与我的权力隔离开的。这有个好处:一个人的决定权不能太大了,会受人情的左右,会犯错误,你搞不定就是搞不定,也会给我减轻压力,也会给我一个好处:有些人确实和我关系不错,但写的文章不怎么样,我自己呢可能下不了决心,但匿名评审通不过就没通过,我直接告诉你匿名评审没通过,你也不能恨我,也减轻了我的一些压力。这个匿名评审呢,它从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减轻一些编辑和总编的压力,也是学术民主的一种形式,也是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要求。社科基金资助我们法学六个刊,头一批是四个,后来加了两个,也要求匿名评审,这也是与国际学术评价接轨。

  (二)匿名评审的问题及其克服

  但是匿名评审会有问题,也会有不识货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有不认同的问题。比如说我某教授,他给另一位教授去匿名评审,由于他不认同人家的观点,在开会的时候就争论过,结果他给人家一个最低等。那匿名评审的意见到我手里面了,我就看了看那个匿名评审的意见,评审的意见不是说人家的文章没写好,而是说不同意人家的观点。这种就是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偏颇的。后来我在一次私人交流的时候跟这位评审专家说,匿名评审不能这么打分,你要看他的学术性,他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是另一回事,文章成功不成功、它是不是有新颖性是主要判断标准。还有就是不认真,匿名评审工作与评审专家本身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一个友情客串,给的钱也很少,所以他可能或者不认真看,或者给的分都很高,评了跟没评差不多,这是匿名评审的一个弊端。所以匿名评审与编辑审稿的最大区别是,匿名评审结果以及它评审出来的对于学术的影响,不影响匿名评审专家本身的生活和职业。大家不知道是谁评的,杂志办不办好与他没有关系。但是职业编辑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主编还是编辑,只有把杂志办好才能卖得出去,才能评得上奖,才能有社会地位,才有经济来源。利害关系不同。因此,匿名评审也要辩证地看,它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多人评审,过去一个人评、现在两个人、三个人评,并且允许复议。如果说这篇文章职业编辑觉得很不错,匿名评审评得很差,编辑可以提出一次复议,总编会把这篇文章调出来看一遍。另外采取奖励措施,匿名评审很认真又很及时的,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一个是经济上的,另外一个是自己写了文章也给些奖励。前提自己要写好,在可发可不发的时候就给你发了。如果不认真的话会遴选淘汰,每年淘汰一些,增加一些新的进来。比如说今年发给你的匿名评审文章五篇文章你有四篇没有及时回复,或者一看就知道你是不认真的、不负责任的,那么明年我们就不请这些专家了,把他从专家库删除掉,不再用了。这样保证这个制度的正面作用,降低负面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