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的发表及相关问题漫谈(第8页)
69 次下载 12 页 2119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六)确定每期目录,平衡各种关系
我们会平衡各种关系,比如一期里面人民大学的文章不能太多了,每年不能太多了,但现在这几年每年都是最多,有时候就会很头疼,比如一期里面有三篇文章都是人大法学院的,就太多了,想办法要压下来一篇,人家政法大学一篇都没有,或者北大两期都没有发文章了,会有非议。要求得某种平衡。还有各个学科间的平衡,各个栏目的平衡,一个栏目两期不发文章可能就要黄了。
七、约稿
(一)哪些栏目约稿
有些杂志从来不约稿。他的理由是有足够的稿源;另外就是,这个稿子约来之后很难办,有的他能给你写好,有的他写不好。有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这确实是个问题。也有杂志约稿的。约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有些刊物本身稿子不够,它难以找到这么多合适的稿子;另外一种就是说它有很强烈的主导性,像我们《中国法学》,它不是因为稿子不够,它是希望做什么选题。在这个选题上,你要等着自由来稿可能两三年都凑不齐一个栏目。所以你要去约稿。我们会在这两个栏目上约稿,一个是“本期特稿”栏目,一个是“本期聚焦”栏目。我们今年第三期聚焦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上一期我们聚焦了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如此等等吧,一般就是热点话题去约稿。
(二)谁有权约稿
在一个杂志里边,只有一个人有权人约,那就是总编辑,或者叫主编,其他人约的都不算的,除非得到授权。
(三)谁会被约稿
我们约谁写稿?约前排的专家之中的一部分;第二排以后的,原则上不约。只约知名专家,对某一个问题有特殊研究的知名专家。比如说宪法方面我们去组织一批文章,我会去约韩大元教授。我不仅要约韩大元,我还说你把整个团队都给我组织出来。
(四)约来的稿子如何处理
原则上,只要是约的稿子到我这个地方都是要用的,不能说哪篇稿子没写好不用。第一,这就要求被约的人是有学术地位的,必须是有学术地位的人我才会去约他;第二,我相信被约的学者是能做好的;第三,写作的过程中是要不断地讨论的,有些稿子约的时候连小标题我都会给他,我是想要你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的这些小标题供你参考。这样的话呢就能够实现编辑意图,而不能漫无目的地写篇文章。说你这么有名给我写篇文章吧,不会做这样的约稿。这样的约稿来了之后将会是很麻烦的。当然,也有个别不自觉的,比如说你要他写篇文章,你给他了个题目,他把题目改了;你让他自己写,他不好好写,他和学生一起写草草应付。这样的事情,我可能会吃一次亏,我这次就认了,但是只要我还在任一天,下次永远不会去约你了;不仅是我不会去约你了,我想也是会被记入黑名单,我的继任者也不会去约你了,因为约不起你,约了之后你根本不好好去弄。我觉得能够被约稿本身是双方存在着很高信任,我对你存在着很高信任的时候你不信任我,你去敷衍我,那么我没有理由再去信任你了。所以,这种情况也是会出现的,但是几率很少
还有一个事后评价机制,就是说约来的文章对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考验:,后来有没有受到社会关注,我们要去跟踪它。如果这篇文章是无人问津,三年五年没有人再看一眼的,我自己也要反省,这篇文章可能是约错了,这个话题可能是约错了,这个人可能是约错了,我们也会去反省。但是整体来说,约稿的数量较少,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那种自然来稿的成功的几率要高一些,但是也有极少失败的文章。
八、政治导向
有人问,你作为总编辑如何去把握政治导向?有些人把它说的很玄乎,我的理解很简单,两点,其实说到底只有一点,这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一个刊物,你在任何层面上去质疑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它将是有政治问题的。你反对的共产党的领导,你怀疑共产党的领导,或者你要搞多党,说“你不行了我来,或者说我们哥俩一块来干”,这毫无疑问是有政治问题的。这个社会主义道路,它相对于共产党的领导还稍微模糊一点,你说市场经济算社会主义还是算资本主义?这个有争论。公有制可不可以批判?某些国有企业这么烂,是不是要去限制它,是不是要改革它?这个还可以说,但是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动摇!只有一条线,说的最直白,就是在任何层面上你不能去反对、质疑共产党的领导。有人问张老师,你是这么想的吗?我在这个位置做这个职务时候,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还必须是这么做的。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