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职称论文 > 正文

法学论文的发表及相关问题漫谈(第4页)

68 次下载 12 页 2119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我们在做这些话题的时候未必想好哪些人可以约,可能有大致的范围,但是不一定明确。有时去约稿可能人家不一定写,有时候约了三个可能会有写的更好的。因此,要了解这些信息,看人家想做什么,去交流。甚至说我是一个更牛的人,比如说像林嘉教授,不是说我看到你的话题了去适应你的话题,而是跟张新宝、张广兴说你们可不可以组织个什么话题讨论一下。这也是可以的。因为期刊的总编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跟大家一样的,很多情况下不如大家,你跟他提出来话题建议,能不能让我组织几个专家搞一个专栏,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任何一期都可以。而且我给你下军令状,不仅保证自己写得好,找的人也是有分量的,写的文章一定是漂亮的,是有建树的。这对我总编辑来说何乐而不为?所以说,不仅要关注这些期刊本身放出来的信息,另外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想组织什么栏目,还可以去建议。这些建议通常都会被斟酌,不一定马上会被采纳,今年不一定不行,明年行不行?那你明年就有机会了。不仅你自己有机会,你还可以把你的朋友们、同事们拉上。比如说做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那你的朋友肯定在这一块多一点,而且你相对来说与他们更熟悉些。去找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林嘉教授比我不仅更权威些,也更方便些。当然,这个不是拿来做典型,而是来谈怎么做这个事情。比如,我们今年第四期要做宪法60周年的话题,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找了韩大元教授,:事情交给你了,你去组织,约三个人,要他们做好分工,不分工的话会有重复的地方,分工后把提纲给我们看,因为这个栏目不是一个人的成功,是这一组文章的成功,相互有分工和照顾,他们之间是一个不正式的小组。我想这样的文章对社会、对作者、对读者以及对我们杂志都是很有利的。

  三、作者身份

  (一)初出茅庐

  下面看看作者。作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大家老是说要平等,经常有人问:张老师你们作为公益性的事业有没有扶持年轻作者的义务?我刚才调侃地跟大家说了,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平等的,绝对的平等没有,我们有形式上的相对的平等。我们在青年、中年、老年作者的文章取舍上,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指不因为年龄而照顾你,也不因为年龄而歧视你。那么你说张老师我们年轻人谁来照顾我们,我想呢,我们也都年轻过,没想过谁来照顾我们写文章。如果你能奋斗过来,你就能成就了,如果你不能奋斗过来,没准你就不干这个了,你去干别的事业,挣更多的钱。当然我们有时候会搞一些青年的项目评审,发一些奖金,也是鼓励好好努力,而不是要降低文章的标准和要求。谁来培养你,在座的大学老师们、你的指导老师培养你,杂志在我看来不负这样的义务。这也是做不到的——这么多的年轻人你培养谁呢?所以还是统一标准的好。初出茅庐者还是立足于努力,让自己强大,而不是指望谁去照顾你、培养你。

  (二)大牌教授

  我们有些大牌教授,有时会写一些好文章;但总体来说呢,这些最大牌教授写的文章并非都是最好的。当然,有好文章发表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而且发大牌教授的文章通常对杂志比较没有风险。(朱大旗教授:“引用率很高”)这个不见得,我还要说引用率的问题。因为你特别出名嘛,即便文章写的很臭而被发表了,但人家会原谅我张新宝或者张广兴。为什么要发这个文章呢,因为你大牌教授的文章不发,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是你大牌教授自身有问题而不是杂志有问题。刚才朱大旗教授提到引用率的问题,我是12年的时候对《中国法学》前5年的文章,也就是11年往前数5年的引用率做了一个统计,也就是07、08、09、10、11年发表文章,我对《中国法学》前5年的文章进行了统计,看哪些人发的文章多、哪些人发的文章少,哪些文章的引用率高。这个情况不一定相符,发的多的人引用率不一定高。有一个最大牌的教授,五年内文章没有一个引用。我去了《中国法学》不久定了个“隔年规则”,这个规则在12年起已经正式生效。任何一个作者不管你多牛,除非我约你写文章,否则自然投稿的必须要隔一年,不能每年都在这里发文章,这样对所有的人都公平一些,因为这样的优秀资源是很有限的,如果说就几个大牌教授一年发两篇,那些年轻人就更加没希望了。所以我刚才谈到的对年轻人的公平,也包含了隔年规则的适用。这样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而且我也深信,一个人一年写这么些文章,不可能每一篇都是好的,你花点时间养一养,认真地把这个文章做好,哪怕是两年写出来一篇好文章,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好学者。你一年在这个杂志发一篇,在那个杂志发两篇,我看这些文章大多是应景之作,生命力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我有两点提示,一个是呢,年轻学者你要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要认识到你所处的位置是比较不利的,那么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灰心,前面是有前途的,你通过严格的训练严格的选拔脱颖而出,将来会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每一篇都精雕细刻,不指望谁来照顾。第二,对大牌教授,我们今天也来了一些,像朱大旗教授呀,李教授啊,林嘉教授当然不用说了,反正前排的都算。如果文章没有影响力,对杂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说你给人家带来了影响力、影响因子,这个杂志才会承认你是大牌。当然有些编辑是你的学生、你的朋友,人家不好意思跟你说你是在耍大牌,但是人家心里是清楚的。我也是作者,我也接受非常严格的编辑的要求,比如我上个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那个文章改呀改呀,来回改了一二十稿,一个注释都要跟你纠缠一个星期以上,打错一个字,他要找你麻烦,比如引用一本书,112页至113页,打错了,打成了112至1113页。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错误,我觉得这个编辑完全可以不找我,自己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但是人家调侃我,写了一封邮件给我说,张老师这本书有这么厚吗?弄得我无地自容,我还是做编辑的!你说谁不出错误呢?谁都会出错误。这个事情前后竺效知道,从开始写到发出来脱了几层皮,所以这个时候你不去耍大牌,认真听取人家的意见和建议,把文章改好了,也是自己得到了提高。不管年轻还是年长的,都要提高,活到老学到了,不要说我老了走下坡路了。应该有这种自信,现在这篇文章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文章,我明年写的要比这个还好。这才是真的大牌应有的追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