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职称论文 > 正文

法学论文的发表及相关问题漫谈(第2页)

68 次下载 12 页 2119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公务与私交

  那么作者和编者有没有私人关系?我相信是有的,在座的老师们跟我是同事,这就是私人关系。我低头不见抬头见。那个后几排都是我们学生辈的,有些甚至是我今天专门邀请来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你说没有感情吧,毫无疑问是有感情的。但是你说非要跟各个编辑、跟总编吃个饭、送送礼,我觉得是没有必要。要给他一个物质上的利益、好处,我也觉得没有必要。首先他不敢去要这个好处;其次呢,编辑不会穷到在意这点小恩小惠;第三呢,现在都要讲究身体健康,你要去豪吃豪喝也影响健康,就是说这些东西真的没有必要。毫无疑问,也有贪得无厌的编辑,也毫无疑问有收钱收物的。但是我想应该不是主流,尤其在好杂志里面不是主流。那些排前几名,前二十几名的,你是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搞定的。但是你认识了编辑以后是有人情的,比如你们老师给我投个稿,我总得要把这个稿子认真地转到总编室,我会问一问你这个稿子弄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应该给别人有一个尽快的回话,这个回话是不是要给我看一眼,看回话是不是公允的、是不是友善的、是不是礼貌的。这就是人情。当然除了这个人情以外,你可能还有其他方便。你与这些人有私交,那么你有个什么学术想法,可能会跟他交流一下,人家会注意你这些想法,甚至去发掘你这个想法能否成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要求我们的编辑不要害怕跟作者去交往,你要去跟他交朋友,你应当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现在手头上有什么在写的东西或者将来要写什么,这样的话你才能把一些好的思想发掘出来。这些文章到了《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这样的杂志,这对于社会、对于编者、对于读者、对于作者来说都是多方共赢的事情。这样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不能有?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面,不是说作者和编者不能打交道。你经常开会的时候交流一下,然后有私交的时候谈一谈,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

  这是我们讲的两种职业,以及这两种职业去如何互动的问题。这个关系里,强调需要有互动的,是不怕有人情关系的。但是那些低级庸俗的人情关系,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我们还反对的“四风”呢,更加没有必要。

  二、潜在目标

  (一)期刊、C刊、法学创新网认可的刊物

  现在介绍一下整体的杂志情况,有人说我们能发法学文章的有500种杂志,有人说有200多种。我比较倾向于200多种,但是,计算上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有些会把一些法院、检察院内部的刊物算上,这样可能算得比较多一点。有的高级法院可能有3、4个刊物,这样全国一算下来就100多种,再加上检察院也是如此。还有一些中级法院和市检察院也有一些这样的刊物。那么真正有刊号的,能够发表法学文章的,应该在200种左右,而且能够被称为核心期刊的大概是有22、23种,我们通常说它是C刊。各个学校对统计成果的标准不一样,我们人民大学好像是有种算分的方法,只要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都算一分,因为我很多年都没有算过,每年都能超过所谓的考核要求,所以多一分少一分,哪篇文章统计了,哪篇文章没统计,我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就让学生去填个表就完了。C刊上面算2分,然后到B类的权威期刊上面算3分,像《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我们人大的学报,还有我们的《法学家》。另外发到《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等A刊上加4分。

  我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真正有法学价值的刊物,还主要是在法学创新网上确认的15种法学期刊。首先这些都是C刊里面的,其次它不断地在得到各个学校的认可。尽管骂名很多,很多老师、很多法学院的院长都在骂,说你给我们搞排名,然后把一些C刊不排上,让我们很有压力!但是相对来说,学术含量高点的还是这15种刊物。期刊还有一些差异,比如说各个大学的学报,它基本在这15种里面,其实我们人大《法学家》严格说来不算学报,但是有几个是,比如说西北政法大学的、中南政法大学的、西南政法大学的,这些都算学报。它跟我们对应的是法学专业刊物,比如说《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和《法学家》并不完全一样,学报是要适用教育部关于学报的一些规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