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计算机教学论文(15篇)(第8页)

本文共计421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首先,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不断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教学方式,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3];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再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改革教学方法。认识到中专计算机教学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对计算机教学提高重视。此外,教师在应该从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发等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并举,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5结语

  受到中专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还不尽人意。广大中专计算机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修养,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静涛,季菲.“任务驱动法”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xx(21):141.

  [2]韩星星.浅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xx(11):156.

  [3]孙婕.谈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31):96.

计算机教学论文6

  1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分布式处理、虚拟技术和感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从采集、处理、存储到产生结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获取过程。其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密度低价值高、处理速度快等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互联网中,数据量以每年50%的比例增加,其中包括用户行为、消费、地理位置、互联网金融、社交等多元素信息。在企业中,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在向“数据供应链”方向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大数据,包括购物信息、网络搜索信息、社会关系等也被广泛分析处理。那么如何将这些海量数据应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中,已成为研究方向。

  2计算机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课堂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上机训练为主。教师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框架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最后取得课程成绩。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固定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目前的网络课程非常丰富且含金量较高,翻转课堂仍未广泛应用于课堂上,凸显出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缺乏考察。教学内容的更新频率远远慢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回炉再炼。教学内容过于宽泛,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大多数计算机课程过于重视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极低。无法掌控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进度,进而难以开展以学生为个体的个性化教学。

  3大数据对计算机教学影响

  大数据的产生对教学有深刻的影响,首先是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大数据课程,如大数据分析、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直接或间接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大数据这门技术,为数据分析、处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专业课程更新,及时开设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确保培养学生的社会需求能力,同样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资源,可以更便捷的获取所需内容,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填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获取知识。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模式下,教师在备课上耗费很多精力,大数据环境下,教师的更多精力需要放在课后,教学模式转变为:备课、指导、实践操作、测试、分析、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班级学生数据有全面了解,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作出教学改革。这一环节对教师要求非常严格,教师必须有系统的数据挖掘技能及数据分析能力,精准地把握每位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案例,成了重要环节,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内容掌握的兴趣。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分析,教师能够对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及教学方法有更准确的认识,从而找到教学改革突破点,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巨大地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