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第4页)

48 次下载 24 页 3963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高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采取新的考核评优方式,过去传统的考核方式在今天不利于考核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体验,重视连接互动,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最终的结果。汉语言文化专业培养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老师,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科学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带动老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八、结束语

  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新时代思想,精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人才方式已经不足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人才必须采取新的模式,新的方法,而且将这些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切实地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去。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行困难重重,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我们仍然要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第4页)4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课程,其设置多偏向于语言文学类科目,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而在高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和各学科整合互动发展,推行通识教育的当下,传统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在现阶段如何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是该专业院校必须解决的间题,以便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我国的古典文化精髓,为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课程分布不均衡

  如今的大学课程设置均是以三年时间为设置标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目前来说为了实现通识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会有一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公共课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对刚入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其直接从高中的全面学习转换到单一专业的学习缺乏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从进校开始就缺乏一个过渡时间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导致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课程,明确学习目的。但是,由于很多的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科目。此外,如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要求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在一门课程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设下一门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学生在完成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要在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完成之后再开设。而由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有限,大学二年级基本上才会全面开设专业课程,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遗留或集中安排在了大学三年级。而对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化

  就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来说,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毫无疑间的是专业课程是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传统教学安排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大多集中为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但是这对步入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也不适应21世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目前,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安排比重过大,而实践课程的安排非常有限,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上不平衡,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如实践课的安排大多采取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实践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文理兼修实现通识教育

  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重点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整个课程以汉语言文化的基础理论为主要设置模式。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实践课程相对是缺失的,以“宽口径”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专业理论的特色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无法真正落实。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专业方向课程减少,如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开设较多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而缺乏针对性人才师资力量的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就会减少开设或者是根本就不开设;而这就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