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第6页)

48 次下载 24 页 3963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第6页)5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很多综合性大学及文科院校都会设置的传统专业,虽然目前各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对外汉语、文秘、新闻传播等的出现对之有所冲击,但不可否认,在众多专业中,它是最具基础性的。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总体上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在文学类课程中则以文学理论课最为特殊,因为它不同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而是要以这些课程为基础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甚至要对文学的未来走向加以指引。它与这些课程的关系类似于哲学与各类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以将之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哲学”并不为过。因此,这门课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理论素养又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学现象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研究型、专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因此如果四年本科教育之后,学生只能背诵古诗词、复述小说情节、划分诗词平仄、写读后感,这是教育不够成功的表现。因为这些能力,是社会上的很多文学爱好者都具备的。

  但事实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令人担忧。当然,理论素养的提升并不是文学理论这一门课的责任,其他课程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然而文学理论课毕竟负有主责。总体来讲,造成学生理论素养缺乏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中文系学生的共性特征是感悟能力较强,理性分析能力不足。工具理性的社会环境,导致整个社会对经济、商业、工程等专业较为青睐,相较而言,一些传统文科专业则并不能直接带来效益。而且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构成来看,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一些师范类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笔者所在学校男女比例就长期保持在 1:5 的水平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式的思维的特征是在判断问题时有较高的逻辑性,能够客观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女性式的思维特征是逻辑性不太强,往往容易偏离本质性的东西,具有较强的比喻性、故事性和装饰性,在判断问题时缺乏客观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由于男女两性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女性的感悟能力较好,而男性的逻辑能力稍好,所以这也更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

  其次,文学理论学科的自身属性也使得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是西方的舶来品,目前较公认的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影响的是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西方高校的文科课程中也没有所谓的“文学理论”课,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讲授对文学的看法,或在讲授哲学问题、美学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的时候顺带提到对文学的认识,有较高的自由度。这样,他们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便较为系统。相形之下,中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则存在体系僵化、与文学实践脱节、知识碎片化等诸多弊病,而且往往概念、术语满天飞,甚至传达了很多“非确定性”的伪知识。

  再次,部分文学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第三个原因来自教师层面。就笔者所见,目前文学理论课授课教师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是看到了理论课内容的滞后性,主张回到文学现场,密切联系文学实际。其优点是具备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并有着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缺点是将理论课上成了评论课,混淆了批评与评论的界限,往往流于主观。貌似所谈问题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因为学生的学术积淀有限,最终导致地基不稳,学术无根,这样做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另一种倾向是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这种倾向也是优劣并存的:其优点是忠实于书本,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了解各种主义、流派、论争等;其缺点是忽略学生的学术积淀,教师往往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台下则兴味索然。这种授课方式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过考试之后便将教材束之高阁,甚至很短时间内便将上课所讲内容抛诸脑后。综合来看,上述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都犯了备课只备教师、不备学生的大忌。

  由此看来,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先天兴趣,也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将碎片化的教材内容加以整合。这就要求教师革新教学方法,讲授内容不求“博”,而求“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