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试论从教给学生到教会学生的思维方式

本文共计69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试论从教给学生到教会学生的思维方式

试论从教给学生到教会学生的思维方式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  魏声汉
 
 摘要:“教给”不等于“教会”, 教给是个过程,教会是个结果。从教给到教会是教与学的矛盾转化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连续体”, 是学生在自我意识中的内化过程。为此,我们大胆提出从教给到教会的“知识内化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第1步:教师激活学生的兴趣。第2步:教师展示知识。第3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同类课题。第4步:应用效果的反馈。第5步:学生在异类作业总迁移使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教给 教会 连续体  教给到教会的教学模式
 
 
 
 “教给”不等于“教会”
 
 教学实践表明,有些老师的课讲得不错,但学生考得不好;有些老师的课讲得平平淡淡,但学生的成绩却不错。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自以为把所有该讲的东西都教给了学生,甚至对一些知识还不止一次重复讲过,学生仍然没有学会。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似乎把知识传递出去了,学生好像也在听教师讲课,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在被问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他们也觉得自己会了,可是作业总是出错。显然,有些教师只是在“教给”,并没有“教会”,也就是学生并没有学会。
 跟踪调查还会发现:课讲的好的老师,不会落实;而课讲的不好的,却用大量课外时间抓反复。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不科学,前者缺乏对学生提出课后的反思训练,缺乏对学生学习的落实,而后者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总是在教给,却没有教会,失败教学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是缺乏对学生学习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勤奋程度、意志品质、情绪状态、专注水平、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家长水平、教师水平、班级环境等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效果不好,直接表现在考试分数低,学生的知识能力差上。但真正的原因往往在这背后,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这些因素上。
 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摸清那些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缺乏自觉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而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也很少有学校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真正系统的调查。
 奥斯伯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概括为一句话: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探明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有的老师教学的效果很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在完全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状况,知识和能力状况)的情况下开始的,可以说,这种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也必然是失败的教学。比如:教师没有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虑,结果一节课下来,重点不明确,用了很长时间,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老师有时认为所讲的课堂知识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尤其是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发问:“同学们明白了没有?”学生就随口回答:“明白了”,或者问“会不会,有没有问题?”学生往往也是随口一说:“会,没有问题。”接着老师就放心的下课走了。老师对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应该采用有的放矢的态度,才能确定是不是真正教会了学生。
 
 从教给到教会是教与学的矛盾转化过程
 
 说起“教学”二字,人们的联想不一样。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把知识就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也有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还有人认为教学只是教师的“教”的行为。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带来结果。不同的教学观就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
 思维方式决定观念的产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得出不同的教学观。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要区分不同的教学观,首先要剖析教学本质的思维方式。
阅读全文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