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第5页)
81 次下载 8 页 13053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当代“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是胡适的关门弟子,1953年他出版了《红楼梦新证》一书,以示跟胡适的承接关系。他不仅丰富完善了考证派的理论,也借用了考证派的方法,是考证派的集大成者。但周汝昌认为自己考证的目的是索隐。尽管考证派也曾经批判指责索隐派,但事实上,考证派和索隐派二者一直都是相伴而生。考证的实质也是索隐。
“看小说”是放弃“破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学研究一枝独秀的是小说派,主要有陈独秀、吴宓,后来还有鲁迅和张爱玲等人,也把《红楼梦》当小说看。《百家讲坛》让小说家刘心武去讲《红楼梦》,可能跟这也有关系。
王蒙先生说,现在“看小说”的人非常多,而“猜谜”的人相对比较少。王蒙先生说的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周汝昌、刘心武、霍国玲这些大家们都在“猜谜”。大家们在“猜谜”,是因为《红楼梦》有谜可猜,是因为“真事隐”。有些人不想“猜谜”,是因为根本就猜不着。
虽然曹雪芹已经说有“真事隐去”,但是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书中有“隐”。虽然脂砚斋早就批注说“五色花纹缠护”是指“文”,而“色”是“灿若明霞”,这些人瞪着眼睛不承认“犯了色”就是重了色。他们认为“通灵宝玉”是“五彩”而不是红色的,认为《红楼梦》只是小说,无谜可猜,无隐可索。口口声声说“没有什么探佚”。曹雪芹已经说了,读者在醉淫饱卧之时,避世去愁之际,将《红楼梦》当小说把玩一下,是可以省很多寿命筋力的。也就是说,在吃饱喝足的时候,是可以把《红楼梦》当小说看的。但是要研究《红楼梦》,就必须要把书中的“隐”找出来。书中的“隐”其实是历史,是“真事”。作者写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这段“真事”,为“闺阁昭传”,戒妄动“风月之情”。
脂砚斋曾经批注说,这部书应当反着看,方是会看。畸笏叟也曾经批注此书应以反看为幸。曹雪芹更是通过贾瑞的故事,告诉我们反看“风月宝鉴”非常要紧。如果非要正看,或者非要当小说看,跟贾瑞一样,那就是很不幸,不会看。如果《红楼梦》已经被破解,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真事”,你去“看小说”很正常。否则,“看小说”实际上就是自己放弃了对“真事”的探寻。遇到危险时,驼鸟有时会把头埋进沙土,以为自己啥也没看见,就什么也没发生,其实并非是这样。
《红楼梦》到第78回就结束了,如果正看《红楼梦》是没有结尾的,要想看“全”,只能看别人根本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续书。这部书并没有什么“佚”,当然也就没有“探佚”,但是《风月宝鉴》一定得反着看才能看懂。
有人认为,《红楼梦》非常优秀,“看小说”成为主流,这已经足够了。的确如此,当今“猜谜”的人只是少数,但是少数人仍然也不能看懂《红楼梦》,能“破解”此书的只有一个人。脂砚斋说,能解此书者当有辛酸之泪。如果有人能解此书,她和曹雪芹将大快于九泉之下。
有的刊物本来比较权威,更应该站在高处,广泛吸纳全国各种红学流派的思想观点,而不应该自降身份、固步自封、党同伐异,成为“精英红学”或者“小说派”的舆论阵地。
索隐有风险
自新世纪以来,当代红学回归索隐派的倾向明显,红学界主流非主流学人许多都在索隐,只是各自索隐的方向及内容,因喜好侧重不同而不同。“猜谜”的人越来越多了,索隐派自己认为是“复兴”,而其他派别的人认为是索隐派又“复辟”了。不管是“复兴”,还是“复辟”,“猜谜”的队伍反正越来越大了。
索隐派有时从书中的只言词组中,能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索隐派经常把《红楼梦》中的故事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影射为某一历史上的真人。用拆字、谐韵、模拟的方法,解读故事。其代表人物古代有周春、现代有蔡元培,这都是十分著名的学者。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