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 > 正文

幼儿教育叙事论文(第4页)

本文共计68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德性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徵标,也是人最真实的价值。人的德性需要在在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教育与被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是一种对话,一种叙事方式,叙事更重要的是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基于生命的叙事方式一定是平等、和谐、理解与宽容的。

  一、幼儿生命叙事的特点

  (一)生命叙事源于生活。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程度超乎一切,所以源于生活的案例及叙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对于生活现实中的事情进行故事化修改,可以能够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生命道德的根本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印象也更为深刻。

  (二)生命叙事还原道德。所叙述的故事一定是亲身经历或者激起教师本身生命感悟的故事,教师平时需要善于收集这样一些能够引起幼儿道德感悟的事情。这样更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生命叙事实现对话。生命叙事本身就需要一种回应,教师的说能够与幼儿的讲相互融合,叙事者能够很好的讲授,倾听者才能够有相对应的回应,整个过程就能够实现对话,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讲授,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充满爱心的交流,只有幼儿参与进来的道德教育,才能够使得个体的道德得以激发,不断实现幼儿的德性成长。

  生命叙事注重交往。幼儿生命教育更应该是双方行的教育,只有幼儿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更好的实现。叙事对话的过程中必定教师关注幼儿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幼儿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的一种品行,幼儿德育无论从途径还是内容上都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合幼儿德性成长,在途径探索上更是要探索适合幼儿发展并且能够由浅入深,便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幼儿的德性形成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

  1.主动意识:幼儿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更应该能够在道德事件面前能够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也具备了独自掌握道德尺度问题。并且对于道德能够有正确的判断。

  2.自由成长:幼儿在德性成长中是需要自由的,这种自由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认识、判断后做出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自由同时也是具备道德丰富内容,生动的教育形式的成长过程。

  3.身心愉悦:儿童的道德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本真的教育,是使得幼儿能够成为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在精神上又是有目标有思想,勇敢独立的人。

  (二)在叙事中促进德性成长。生命叙事使德育走向幼儿,走近幼儿,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从幼儿的道德发展需要和生活问题出发,基于他们的心智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幼儿生命教育中途径有很多种,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叙事关系,教师的叙事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更能够让幼儿走进教师的心灵,使得幼儿教育与幼儿的道德体验同时升华。在生命叙事的幼儿课堂中,教师会真正走进幼儿,关注幼儿的丰富生活经验,同时能够倾听幼儿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从而产生生命共鸣,主体双方的生命感受的交流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实现道德的能动性与实效性。人的德性成长正好需要触及心灵的教育。

  三、生命叙事促进幼儿德性成长的因素

  在幼儿德育中,有效的德育,成功的德育活动,都不同程度的注入教师的生命叙事及情感。教师需要经常唤醒幼儿的道德生命,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生命能量,从而使得幼儿在道德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德性成长,在幼儿德性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1.对话。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快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在平的基础上双方能够和谐对话。

  2.情感。情感对于幼儿道德生命的成长直观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道德教育中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合更加能够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道德情感是建立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纽带,可以带领教师和幼儿产生更大的德育力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