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叙事论文(第2页)
37 次下载 5 页 689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各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在新课改下提出的教师要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教育质量的关系问题。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长期存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薄弱和艰难的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来说明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途径和有效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舶来于文学理论研究,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具有体验、感悟和行动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起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90年代末华东师大的丁钢教授发起并着手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开启。教育叙事研究无非就是借助教育中的故事和事件对相关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剖析并进行深度阐释的一种研究方法。“叙事”是基本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手段,也是产生教育意义的基本依据。什么是叙事呢?“叙事即故事,这些故事从个人的生命经验来说明事件、行动和遭受的困苦。”教育叙事研究最为通俗地讲就是运用叙事的方式记录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进而追寻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它以经验性的故事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量化的数据;它以意义的阐释作为研究目的,并不追求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事例的真实性激发幼儿教师不断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丁钢教授曾指出,就研究旨趣而言,我们尝试教育叙事研究和之所以提出‘教育叙事'并不是为了勾勒一种教育学批评,乃是为了接近在中国教育时空里发生的‘真相’。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环境和场景都源自他们的教育实践与生活经历,这也是符合幼儿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的,学会观察和记录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幼儿教师以日常教育生活中真实的活动、感受、体验与诉求为研究的素材,把真实地发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有价值的事件记录和表述出来,这也是反思和思考的过程,这不同于以往的为了迎合某种所需而杜撰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激发了幼儿教师不断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多年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规范、指令,这样极大地压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使其成为教育领域的沉默者。教育叙事研究使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经验本身,回归生活本身。它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充分地尊重每位教师的话语权,让教师成为教育叙事的研究者,增强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才能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活,追问教育的意义,完善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改善日常教育行为,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反思与意义建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探究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教育叙事不仅是叙述故事,还要对其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教育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思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在叙述中融人思考、反思,就会使经验更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这也更好地解决了幼儿教师基础差、研究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反思,让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学和自我发展有深刻的体认。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与自我重构,这样,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就不至于流于形式,而是教师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式。在叙事研究中幼儿教师通过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信念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等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3.质的研究方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