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论文(通用6篇)(第9页)
127 次下载 12 页 1968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3.网络空间的发展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模式,确立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机械式“灌输”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交流主要依托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现代网络信息条件下,大学生推陈出新的思想特点得到了特别的满足,因此,他们对借助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有着特殊的新奇感和投入欲。这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对于受教育者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加强,网络的交互性推动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思想沟通,在思想交流中顺其自然地接受引导和教育。网络时代,身份、地位、年龄不再是重要标识,人人一律平等,交心讨论式的交流变得十分普遍,见字不见人成为通常的交流形式,促进了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发表个人见解,有时甚至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大大缩短了人际心理距离,真实的观点和直接的情感交流更加常见,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网络时代引导式、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使用,促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
(二)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个人主义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网络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网络世界足以能以假乱真,以现实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彻底模糊了幻境和真实的区别,以至于人们认为它比现实更真实。
1.网络的虚拟化隐藏了主体的真实性
网络中的主体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交往”,人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易导致人们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2.网络的多元化迷惑了主体的价值观
网络的多元化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网络渗透提供了机会,这使得一部分网络人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同时,在网络上我们的民族文化被漫天遍野的西方文化挤压、排斥,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面临冲淡的危险,极易造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扭曲。当前,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人生观且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引起淡漠政治观念、淡化民族意识,使他们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3.网络垃圾腐蚀了主体的意志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高速发展和广阔的辐射领域与不很完备的网络管理矛盾,以及网络和网络信息自身的许多特性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也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信息接收占到83%。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是网络语言的特点,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网络上人的多种感官可以同时获知,表现效果更加逼真,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影响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影响。另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互相之间不知道真实身份。匿名方式发布的消息,发布者的责任感被削弱,也不再担心受到社会的惩戒,甚至把一些人的破坏欲望诱发出来。青年大学生,特别是一些自控力缺乏的大学生,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或把自己心里的愤怒进行发泄,经常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行为,甚至有时会做出欺骗他人或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二、网络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服务与发展并行网络时代,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网络,网络使用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提高教育实效才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与成才是青年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把“为成才发展服务”作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把网络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把枯燥的说教变得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地开展网络教育,必定能够能引起青年学生的极大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