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论文(通用6篇)(第10页)
127 次下载 12 页 1968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一)开拓新思路,建立健全“网上辅导员”制度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对于辅导员来说,通过网络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高速公路”特征,可以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适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网络覆盖面大的特点,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面进一步扩大。如在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上,辅导员可以就具体问题与很多学生同时展开讨论,获得传统班会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通过网络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对话,逐渐成为学生信任的网络朋友。
(二)拓展新空间,建立健全“网络阵地”制度
创新德育阵地,建立网上党校,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高校要大力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网上阵地,让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的足量信息经常围绕在学生周围,才能更加有效地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网上党校可以在网站传播党的基本知识、党员的标准与要求、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程序等;开发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和培养;将网站变成飘着党旗的“红色网站”,开辟理论学习、时事追踪、热点新闻、专家评论等栏目。
(三)建设新内容,建立健全“职能三化”模式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实现服务化、信息化、发展化。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作对象,即大学生相对真实的想法,这有利于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信息化功能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功能。我们应做到网上教育阵地与现实教育阵地相结合,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弘扬社会新风,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务于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利用网络特性,拉近学生与辅导员的距离,进而大大增强学生对其中所包含德育内容的认同。
1.学工信息网络化。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工作的计划与重点,特别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奖惩助贷、优秀评比、党员发展等信息全部上网,让学生参与其中,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教学信息网络化。学生的学业计划来自于学生的专业计划。因此,基于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我们可以将专业介绍、课程介绍、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比较关心的考试信息、学业成绩等内容借助网络实现信息公开。
3.学习信息网络化。共享学术讲座的课件和视频,推广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对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考研、考级、考证等在网上进行辅导。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做好解惑答疑等。
4.第二课堂网络化。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与补充,也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学校,开设辅导员博客,建立党员QQ群等形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5.生活信息网络化。设立专门的电子信箱。接受学生对公寓、食堂、校园管理、医务所、图书馆等各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将收集到的信息反映到相关部门,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网络上。
6.就业信息网络化。让学生了解毕业分配有关政策的同时,增加就业信息新的发布渠道,提高信息公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为学生的应聘、就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
三、网络时代要求辅导员队伍能力与素质并重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有较强信息运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相对欠缺。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逐步了解网络,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研究和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在传统经验化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对大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使其不仅具有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掌握网络基础理论与操作。此外,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开展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培训,着实提高辅导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能力,满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的同时,应在网络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和传递一些有益信息,帮助学生吸收和强化网络中的积极信息,教育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处理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