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论文(通用6篇)(第2页)
127 次下载 12 页 1968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能力。做好高校网络建设管理工作,关键在人。高校应围绕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监管和网络评论三支队伍建设,整合学校机构和资源,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网络建设队伍,既要设专岗专人负责网络内容建设,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校园网站编审,又要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监管队伍,要坚持专兼结合原则,汇集研判网上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网络评论队伍,要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中选拔人员组建,推动形成校园网络文化相关专业师生先进典型人物、知名公众人物等参与网络评论的机制和办法。
(二)用好网,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无论是思想理论引导,还是网络舆论引导,谁的话语吸引力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谁就能占据主动、赢得人心。
1.把创新机制作为坚强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队伍建设,统筹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与校园网络媒体;二是创新组织机构,设立专项经费,组建专门队伍,将网络管理机构实体化;三是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探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同时支持网络建设和管理队伍中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或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
2.把引导舆情作为重要目标。网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高校要从组织、机制、内容、协作等四个方面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组织上搭建宣传联动平台,建设校园网站联盟,汇集校园网及二级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研发资源,搭建全校各级校园网络平台,共同传播网络正能量,协作应对网络负面舆论;机制上完善舆情工作机制,制订网上信息发布、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形成院校之间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动反应的舆情工作模式;内容上明确舆论引导对象,结合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校园交互社区、网络即时通信特别是网络群组的舆论引导,有针对性地回应网上关切;协作上主动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工信部门、公安部门及互联网接入企业、网络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联系,制订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预案,综合利用传统、网络媒体,统筹协调网上、网下工作,形成突发事件应对合力。
(三)管好网,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权
1.把强化安全作为基本要求。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是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时掌握师生网络动态,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二是遵守国家互联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网络接入管理;三是严格落实“校内用户信息交流”和“用户实名注册”两项措施,守好校园网络阵地。
2.把加强领导作为根本保证。网络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充分的工作保障,网络建设和管理很容易陷入多头管理甚至无人员、无经费的困局。对此,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机构人员,充实工作队伍。高校应建立由学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对这项工作的牵头职责,充实工作力量、会同学生工作部门,信息化建设部门抓好组织实施;二是强化工作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互联网发展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3.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高校应着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推进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社会实践,网络法制教育进制度、进学生管理规定,增强大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决同各种不良习气作斗争。要倡导科学的网络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尊重、诚信、友爱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要把大学精神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和社会关怀能力,做到网络环境建设中有思想、网络信息管理中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