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工商管理的论文15篇【优选】(第19页)

本文共计44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工商管理的论文12

  第2篇: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究及实践能力培养意见

  根据20xx年的数据统计,在中国高校中20xx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八个专业同时也是20xx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专业是众多高校近几年热衷于开设的专业之一。但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年,江苏省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总量超过6万人,属于严重供大于求的一类。工商管理专业,已经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没有超过60%,低于同期平均水平20%至23%。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于其他的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是很低的。

  而在农科类高校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农科类院校的非农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不高。据最新的江苏省高招办公布的就业信息,非特色专业的就业率与特色专业的就业率相差甚远,例如:某高校的林业工程的就业率为82.9%,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率仅为54.92%,商管理类,今年毕业生总数为59174人,就业率73.51%;20xx年为47452人,同期就业率为79.40%。这对于农科类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农业院校的专注农学特色教育有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科类管理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没有特色,即农科类院校培养的管理类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实践能力的缺失。

  首先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缺少针对性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复合性强

  与高校所设置的各专业相比,相当部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觉得大学四年好像学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学到。而在校的学生,则对于自己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心里没底。这既说明学生对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完整了解,又说明了学生也不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哪些技能,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相比金融投资、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相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方向性确实不够鲜明,但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强调各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应用和实际操作。

  (二)能力结构上既强调掌握理论,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在能力结构上,本专业要求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该专业更强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而理论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但是实践能力,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奏效,而这类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所学内容“见效慢”

  正是因为以上的两个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中体现出来。同时,管理理论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解决思路,而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是在学习各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培养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

  上述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导致了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由于受实践教学地位的制约,实践教学学时被平均分配在四个学年中,导致实践教学内容零碎,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每项教学内容分配学时较少,实践教学存在着过场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不明显。传统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刻板、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单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创新训练严重不足,系统研究的训练也不到位,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脱节,学生毕业后,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承担实质性的工商管理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