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论文15篇【优选】(第17页)
本文共计44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在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业”,通过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由一个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和反馈。
(1)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总体目标要以专业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为基础,依据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或规范来确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目标的分目标,各项能力培养目标都要进一步分解落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课程大纲的目标设计分为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两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应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培养两大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个核心载体是“课业”,其基本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
课业布置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开端,教师介绍课程内容框架和教学目标,同时布置该课程总的课业任务。进入每个单元学习时,布置每个单元的课业任务。有的课业要求在单元学习中完成,有的课业可以跨单元学习完成。布置课业在先,讲课在后,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课业操作是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具体制定和实施课业计划直至形成课业成果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能大量在课堂之外,深入到企业和社会进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业操作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课业评价是对学生提交的课业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课业成果的各方评价综合后构成课程成绩,课业评价是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后阶段。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践型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重点可以放在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上,主要包括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预防性质量控制是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环节时就进行质量评价,实施质量监督。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经过学院教学质量监督机构的论证。从课程实践教学的角度看,课程实施前重要的环节是“课业”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这两个环节在课程实施之前,它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反馈性质量控制是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学生不仅向教师反馈自己“学的怎么样”,而且有机会向教师反馈“教的怎么样”的意见,这种信息回路反馈,是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以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共设12门专业课程,其中有工作分析与人员素质测评、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实务、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劳动安全与卫生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我们选择“薪酬管理”课程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对象,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经过近五年的市场调研,我们分析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主要有:人事主管、工作分析专员、员工招聘专员、员工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以及劳动争议与保险专员。《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对薪酬专员岗位典型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薪酬专员岗位所需核心能力要求来设计。
(二)《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就是通过“课业”设计,将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薪酬管理》课程共设计5个单元,15个课业,教学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
(1)课业布置。课业布置是教学的引子,其实质是架起了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一开始就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课业布置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讲清课业目标及任务、课业背景知识、课业实施形式和课业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以《薪酬管理》课程中“薪酬制度诊断”的课业布置为例,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有4点:第一,课业目标是通过对企业薪酬制度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薪酬管理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是由教师提供企业背景,学生进行企业薪酬制度调查,并对企业薪酬制度进行诊断,课业成果形式是提交分析报告;第二,课业背景知识主要阐释完成课业所必要的知识框架,包括薪酬制度相关的理论观点、工作流程、关键问题等各种背景情况;第三,课业实施形式是针对课业操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课业“薪酬制度诊断”的类型为跨单元的团队课业,课题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第四,课业评价标准是教师在课业布置时就预先告知学生,《薪酬管理》课程的课业评价标准都以“课业评价表”的形式编入“课程实训教材”,教师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注意把握,并针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