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论文15篇【优选】(第20页)
本文共计44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其次,现行的工商管理本科阶段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共性趋同。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②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③针对性不强。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业生特色不鲜明。④适应能力差。短短几年的理论培养不足以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情况。
上述的这些问题在各个农科类院校中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一味地与其他综合性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而放弃了农科类院校自身的一些优势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
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有其独特性或者很强的针对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各种管理中却是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农业正在缓慢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农业转变: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缺少和工业或者服务业一样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统筹规划;二、或者虽然有这些管理人员的存在,但是其所学所运用的知识都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对象得出的经验,没有很好地结合农业的特点,明显脱离工作实际。而现今农科类院校开始设置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管理专业正是这一转变的契机,如何让工商管理和农林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农科类高校将要面对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虽然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相比之下,农林院校也有很多别的类型的院校不具有的特点:
(1)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
(2)他们往往是这个区域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
(3)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往往更倾向于适应地方。
另一方面,虽然农科类院校在非农专业的办学经验与其他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也存在很多将农学与其他专业的特殊结合起来:像农林经济管理,就是将农业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从事的特殊领域一第二产业,使得工商管理在农科类院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和我国大部分院校一样重视理论而忽视了管理学科的核心一一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了:在外部工商管理招聘需求不理想的状态下,使得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就业的更加不利。
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一第二产业工业,和农业基本上是没有直接相关因素。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物质保障,这是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实践能’力探索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很大的原因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步伐不一致,导致农业企业发展现状不如预期。而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纽带就是半工业的企业也就是农产品加工成工业产品这个产业链。而农业产业的初级联结学科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作为农科类院校,拥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学术研究成果,农业企业现在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那么下一个联结点就可以由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来完成。其特色为:通过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领域中的企业管理知识与半成品农业企业结合起来,相当于做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整合纽带,使得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真正的结合起来。而这个纽带所需的知识大部分还是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其主要的能力体现也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