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论文15篇【优选】(第16页)
本文共计44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国家规定的大纲为基准,主要开设理论性主干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立工商管理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可以将工商管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特长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包括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特长课程模块则由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特长模块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些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
结束语:现有模式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式”培养以及结合行业开展特色人才的培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个性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实践和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管理的论文11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课题比例不低于40%”。但是,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60%的理论教学和40%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是分离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采用集中参观、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割裂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课程实践教学应在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课业”形式来实现。课程教学活动实际上以“课业”为主线展开,“课业”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课业”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课业”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