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状态(第4页)

27 次下载 7 页 1190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 用吸气肌群来控制气息

  在呼气时,吸气肌群继续工作并与之对抗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 当吸完气后,吸气肌群仍然保持扩张状态与正积极工作的呼气肌群相对抗,达到共同完成用气息支持歌唱的目的,他们是相反相成的,既对抗又统一。 由于喉头放松而敞开,气息本可顷刻间抛光,但因吸气肌群继续工作致使气息得以保持让其慢慢呼出,已达到歌唱的需要。用一句术语说就是“在呼气的时候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用吸气的感觉来唱。这就使得锁骨,双肩,喉肌能够放松,从而使发声器官能轻松自如的工作, 这种呼气方法是正确的,为科学的发声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歌唱的呼吸训练

  有许多声乐老师不主张进行呼吸训练,其意思是呼吸只有从声音体现 出来才有实际意义,因而主张在练声的同时去讲气息。这对于学习了较长时间的学生或是“天生丽质”的极个别学生(嗓音好,乐感强,反应灵,天生没什么毛病的)是可以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先进行分解训练为好。打个比喻:汽油只有对于汽油发动机才有意义,可是汽油是从地底下抽出来的石油,经多道工序在精良的炼油厂里提炼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提炼的过程,难道让汽车去用原油不成? 人的气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用生活当中的原始呼吸方法去歌唱,需要经过训练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气息用于歌唱。如果这单纯的呼吸练习做好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声带练习,就能牢牢的掌握科学呼吸的要领。实践证明采用纯呼吸训练其进度要快得多,效果也好的'多。 经过纯呼吸训练的学生,在以后的练唱中凡遇呼吸方面的问题,老师 一点就懂了,无需琢磨半天。

  (四)呼吸的运用

  现代科技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可是还有很多现象尙无法解释,在声乐中的某些部分就是其中之一。

  1、 声乐重在找感觉 ① 胸腔、腹腔的共鸣问题

  胸腔中的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内吸气时储满了气,吸气时气息源源不断往外流,哪还有腔体去产生共鸣呢?腹腔内全是肠子、肝、肾等器官,仅仅只有吸气后横膈膜下压进入腹腔,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可是实际上在演唱中不但有浑厚的胸腔共鸣,而且因底气足声音形成了从上到下的“音柱”。的确感到声音唱到了脚底下去了。 ② 头腔共鸣中的脑后音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的“黑头”在演唱中确有脑后音。如果分析头腔共鸣 体,好像在后脑找不到可以共鸣的“窦,而“黑头”的头部共鸣犹如一座敲响的宏钟,仿佛有明显的脑后共鸣。 ③ 要用吸气的感觉唱 在日常生活中和演唱中气从哪儿吸入还从哪儿呼出,这是客观存在。但在歌唱时要感觉到气息不是从里往外呼出来,而是边唱边往里面吸气。为什么要这种感觉呢?因为这能使各共鸣腔充分打开;能使呼气肌群用力与呼气肌群相对抗,从而使气息得到控制;用吸气的感觉唱还能使鼻道、筛窦等高位共鸣腔张开促使“脑后音”的形成,使头腔共鸣更辉煌。 由于用吸气的感觉唱,中低音共鸣腔撑扩张状态能产生良好的混合 音响,以致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声柱”,故声音畅通,色彩丰富。

  2、 歌唱时始终要充满激情

  歌唱用气时,腹、腰等部位及心理状态的感觉要像哈哈大笑那样充满激情,这样唱嗓子不费力。平日人们围在一起听笑话时,只听说肚子笑疼了而从没人说嗓子笑疼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嗓音专家林俊卿博士提到过的“贝诺利氏作用”。贝诺里发现人在大笑时声带靠拢发声是毫不费力的,因为根据气动力的原理,当笑的强烈气息通过喉腔,自然会对喉壁组织产生一种吸引作用,这样就把两条声带吸往中间靠拢来发生,在这种情形下喉肌是一点也不用力的。 哈哈大笑的激情是非常强烈的,激情不但能充分表现歌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能使发声器官轻松自如地工作,减轻喉头肌肉的负担,真是一举两得。激情从何而来?它是客观事物映入人体的视、听感官,从而有大脑指令有关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反映。一个好艺术家或好的歌唱演员,可以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想象出一种景象而能充满激情,这就叫做“内心视像”。有了它,不论在什么地方去表演都能投入到作品规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得十分真切和生动。 人的发声是由气息吹动闭合的声带所致,但声带的闭合却并非气息所为,而是大脑指令喉返神经的作用。歌唱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所以歌唱时大脑指令的结果。 每一首作品都是要为了表达某一种意境,这意境是否表达的深刻就要看演员的素质(文学修养和气质)以及是否有激情。所以每一首作品的演唱者要从头到尾充满激情。从上面哈哈大笑的例子来看,激情不光是能带出科学的声音,也带出了科学气息。所以不但要提“以情带声”,还要提“以情带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阅读全文